
钢管桩沉桩质量控制qc.doc
10页武钢港务公司阳逻港区工程钢管桩沉桩质量控制QC武钢港务公司阳逻港区工程项目经理部2008.6武钢港务公司阳逻港区工程钢管桩沉桩质量控制QC1、 工程概述 武钢港务公司阳逻港区码头工程位于长江阳逻水道左岸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口河上游的阳逻港西区上距天兴洲洲尾约3.0km,下距阳逻电厂取水码头1.0km,码头工程占用岸线508m,上距武汉关约27.7km,下游航道里程约为1016km地理坐标东经114°31′50″,北纬30°41′码头总共有δ16mm、Ф1000钢管桩440根,其中Q345Ф1000钢管桩128根,Q235Ф1000钢管桩312根码头平台每排架6根桩,由江往岸依次是A、B、C、D、E、F,其中A、B、D、F是直桩,C、E是斜桩 1、地形和地貌 勘区水域地形起伏较大,离岸300m内水底地形变化较为明显经过地质调查及民访得知,勘区离岸100m内有抛石护岸,本次勘察揭示厚度一般为0.2~0.8m由于抛石、水流等的影响,近岸部分水下地形变化尤其明显,水下坡比一般为1:3~1:4经与我公司1994年水下地形图(同为枯水期测量图)对比,发现该河段处于冲刷状态,局部地段受冲刷厚度达到10(钻孔9417)~16.8(钻孔9416)m。
本次勘察中,该区域水位变化较小,一般处于+11.78~+12.86之间 2、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场地的钻探揭露,未发现明显的地质构造,场地的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由于长江流向在该区段由东北折向东南,使得该段长江北岸目前处于冲刷状态,根据水下地形显示及民访资料显示,该区域多年来岸线变化不大,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水下地形变化较大,离堤迎水面300m范围内水下地形变化较大,水下边坡较陡,水下边坡坡比一般为1:3~1:4 勘察钻孔资料揭示,勘区覆盖层主要由人工填土、第四系河流冲积粘性土、粉细砂等组成,局部呈互层状分布,宏观上由粘性土层向下渐变为河床相的细砂、粗砾砂混卵石等,往下粗颗粒逐渐增多,下伏基岩为下第三系~白垩系的紫红色砂质泥岩二、小组情况 小组概况及分工表小组名称中交二航局武钢港务公司阳逻港区码头工程项目部沉桩质量控制小组成立时间2008年1月注册时间2008年1月小组人数10平均年龄34岁活动时间2008年1月~2008年5月活动次数1次课题名称运用PDCA循环,确保沉桩质量,减少卷边情况序号小组组成姓 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务1顾问代韶华男38本科总设计师2组长贺章群女40 本科总 工3副组长李 俊男55 大专测量主管4副组长易新建男34大专副经理5组员游吉来男52专科802船长7涂伟成男25本科工程部长8吴 峰男23本科技术员9夏冬莲女48专科测量员10程 磊男28专科测量员桩基是整个码头的基础,沉桩施工质量尤其重要,在拟建码头平台处普遍有人工抛石,分布厚度不均,给沉桩(尤其是斜桩)带来很大困难 三、选题理由 现场环境 码头平台钢管桩要求嵌入中风化岩,桩基施工时需选择合理的沉桩设备和沉桩工艺,既要保证钢管桩达到设计标高、满足承载力要求,又要确保钢管桩桩身完整性,以保证钢管桩施工质量,此是本工程施工重点和关键之一设计要求和重难点 按以往施工经验,钢管桩沉桩卷边情况比较普遍,且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处理卷边成本预算 减少钢管桩卷边率选定课题四、沉桩施工工艺4.1沉桩施工流程吊桩入笼口→调平船、调整笼口的垂直度(或斜度)→定位→收紧缆绳→桩自沉→测桩偏位调整笼口→压锤和替打→小冲程锤击沉桩→正常锤击沉桩→满足沉桩控制条件、停止击锤。
4.2沉桩施工测量控制钢管桩沉桩采用GPS全球定位技术,只用一台水准仪控制标高,打桩前在桩身上画桩长刻度,用以计算贯入度和控制标高测量人员用一台全站仪和经纬仪采用前方交汇法校核1) 打桩船上安装GPS打桩定位系统,利用该系统沉桩可满足质量要求2) 打桩船上的GPS接收站接收岸上GPS参考站和数据发射台发出的实时数据3) 事先要测量接收台的相互关系尺寸,利用RTK(GPS)工程定位软件,将接收机(参考台)GPS坐标系统转换到施工坐标系4) 定位前将钢管桩的设计中心坐标和高程输入接收机内,利用放释功能进行定位,在显示器上显示实时桩位数据图形同时也显示设计埋设桩位、偏差值;同时调整船体,直至两图形重合,偏差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即为沉桩的具体位置五、施工现状 沉桩施工 组员吴峰对3月12日~3月23日之间的沉桩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沉桩根数有卷边情况根数卷边率901314.4% 处理钢管桩卷边时打捞上来的钢管桩卷边部分钢板 原因分析:是要因沉桩区域有约2m厚抛石覆盖层沉桩位置处碰到石头、障碍物是要因最后十击贯入度为5mm最后十击贯入度过小非要因施工前对各主要参与人员进行了技术交底,个别人员调动测量部进行交底技术交底未真正落实非要因极少数情况因为通讯设备或人员疏忽未及时停锤到满足沉桩标准时未及时停锤6、 制定对策和目标沉桩区域抛石覆盖层高达1.5m~2.0m厚,块石规格大小不一,由于工期进度紧,大面积清除石块不可行,经过讨论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按设计要求,沉桩贯入度控制标准(最后10击的平均贯入度)为5mm/击,项目部沉桩前先行试打,做好记录详细分析,结合业主、设计、监理等多方意见对贯入度控制作出调整 ,将控制标准改为最后10击平均贯入度为8mm/击 。
在沉桩中就位时利用桩身带动石块,前后、左右用过缆绳带动清理下面表层块石,尽可能减少沉桩定位处的石头障碍 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在现场的施工条件下,各方密切配合,严格控制,设定最终的目标:将钢管桩卷边率减少至10%以下 采取措施后对2008年3月26日~3月29日沉桩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沉桩根数有卷边情况根数卷边率3139.67%通过项目部精心组织安排、设计方和监理方的支持以及初步统计结果显示,QC小组成员坚定信心,确保达到目标制表人:吴峰 制表时间:2008年4月15日七、对策实施 沉桩之前进行划桩,在桩面上,从桩尖起每隔1米或0.5米划一横线,在接近桩顶的区段,每隔1米注一数字,10厘米划一道横线,供水准测量时读数之用 具体实施主要由组员李俊、涂伟成、游吉来实施,在调整桩位时收紧缆绳,下桩过程中利用桩身尽可能带动表层块石 锤击到一定的贯入度或标高时要严格注意观察贯入度,达到8mm/击,及时用对讲机通知桩船喊停。
八、 实施结果 按制定措施施工后,组员吴峰对4月3日至4月10日之间的沉桩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沉桩根数有卷边情况根数卷边率6058.33% 实施对策后,比较前后的施工情况,沉桩卷边率减小了4.97% ,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制表人:吴峰 制表时间:2008年5月6日九、总结与体会 本次QC活动鼓励了大家参与项目成本预算、质量改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后定期开总结会议鼓励大家讨论,巩固QC成果本次QC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为项目节约了成本,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该工程钢管桩施工,为今后在钢管桩沉桩施工过程中预防钢管桩卷边方面积累了经验今后将再接再厉,多开展此类活动,对各分项工程施工进行优化,提高员工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