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密市储能项目策划书参考模板.docx
114页泓域咨询/哈密市储能项目策划书报告说明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积极开创技术、市场、政策多轮驱动良好局面,以稳中求进的思路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3470.0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5773.6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01%;建设期利息729.0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8%;流动资金6967.3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82%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648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50362.28万元,净利润10571.49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5.04%,财务净现值12223.17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56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来源广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本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废排放少,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经考察适合本项目建设;项目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8一、 推动规模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8二、 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储能市场化步伐 11三、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4第二章 总论 15一、 项目概述 15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 16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17四、 资金筹措方案 17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17六、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18七、 环境影响 18八、 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18九、 研究范围 19十、 研究结论 20十一、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2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21第三章 建筑工程说明 23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 23二、 建设方案 24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 25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25四、 项目选址原则 26五、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26第四章 产品方案 28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28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28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 28第五章 运营模式分析 30一、 公司经营宗旨 30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 30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 31四、 财务会计制度 34第六章 发展规划 38一、 公司发展规划 38二、 保障措施 39第七章 SWOT分析说明 42一、 优势分析(S) 42二、 劣势分析(W) 43三、 机会分析(O) 44四、 威胁分析(T) 45第八章 环境保护方案 51一、 编制依据 51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 52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54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55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55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56七、 环境管理分析 56八、 结论及建议 60第九章 项目节能分析 62一、 项目节能概述 62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 63能耗分析一览表 64三、 项目节能措施 64四、 节能综合评价 65第十章 劳动安全生产分析 67一、 编制依据 67二、 防范措施 68三、 预期效果评价 74第十一章 投资方案分析 75一、 编制说明 75二、 建设投资 75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76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 77建设投资估算表 78三、 建设期利息 7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79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80四、 流动资金 81流动资金估算表 82五、 项目总投资 83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83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84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84第十二章 经济收益分析 86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86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86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87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88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8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91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9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93三、 偿债能力分析 94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95第十三章 项目招标及投标分析 97一、 项目招标依据 97二、 项目招标范围 97三、 招标要求 98四、 招标组织方式 100五、 招标信息发布 100第十四章 项目综合评价 101第十五章 补充表格 103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103建设投资估算表 10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105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06流动资金估算表 10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0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0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1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1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1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12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114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一、 推动规模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持续优化建设布局,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常规电源协同优化运行,充分挖掘常规电源储能潜力,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和容量支撑能力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着力提升电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实现用户侧新型储能灵活多样发展,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拓展新型储能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一)加大力度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以及其他新能源高渗透率地区,重点布局一批配置合理新型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推动高精度长时间尺度功率预测、智能调度控制等创新技术应用,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容量支撑能力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依托存量和“十四五”新增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充分发挥大规模新型储能作用,通过“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模式,促进大规模新能源跨省区外送消纳,提升通道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促进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消纳配合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研究新型储能的配置技术、合理规模和运行方式,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撑大规模新能源外送促进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消纳结合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大规模海上风电基地开发,开展海上风电配置新型储能研究,降低海上风电汇集输电通道的容量需求,提升海上风电消纳利用水平和容量支撑能力。
提升常规电源调节能力推动煤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开展抽汽蓄能示范,提升运行特性和整体效益探索开展新型储能配合核电调峰调频及多场景应用探索利用退役火电机组既有厂址和输变电设施建设新型储能或风光储设施二)因地制宜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调峰调频困难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关键电网节点合理布局新型储能,充分发挥其调峰、调频、调压、事故备用、爬坡、黑启动等多种功能,作为提升系统抵御突发事件和故障后恢复能力的重要措施增强电网薄弱区域供电保障能力在供电能力不足的偏远地区,如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的电网末端,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或风光储电站,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在电网未覆盖地区,通过新型储能支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满足当地用能需求延缓和替代输变电设施投资在输电走廊资源和变电站站址资源紧张地区,如负荷中心地区、临时性负荷增加地区、阶段性供电可靠性需求提高地区等,支持电网侧新型储能建设,延缓或替代输变电设施升级改造,降低电网基础设施综合建设成本提升系统应急保障能力围绕政府、医院、数据中心等重要电力用户,在安全可靠前提下,建设一批移动式或固定式新型储能作为应急备用电源,研究极端情况下对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储能设施集中调用机制,提升系统应急供电保障能力。
三)灵活多样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支撑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围绕大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园区、公路服务区等终端用户,以及具备条件的农村用户,依托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配置新型储能,探索电动汽车在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应用,提高用能质量,降低用能成本提供定制化用能服务针对工业、通信、金融、互联网等用电量大且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电力用户,根据优化商业模式和系统运行模式需要配置新型储能,支撑高品质用电,提高综合用能效率效益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积极推动不间断电源、充换电设施等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建设,探索推广电动汽车、智慧用电设施等双向互动智能充放电技术应用,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和智能高效用电水平四)开展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资源,合理配置各类储能,探索不同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开展内部联合调度加快跨领域融合发展结合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新型储能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智慧交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不断拓展新型储能应用模式拓展多种储能形式应用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以及对不同形式能源需求,推动长时间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促进多种形式储能发展,支撑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二、 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储能市场化步伐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研究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研究合理的成本分摊和疏导机制创新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探索共享储能、云储能、储能聚合等商业模式应用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市场、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建设进度,推动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研究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明确相关交易、调度、结算细则完善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以独立电站、储能聚合商、虚拟电厂等多种形式参与辅助服务,因地制宜完善“按效果付费”的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丰富辅助服务交易品种,研究开展备用、爬坡等辅助服务交易二)合理疏导新型储能成本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在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系统调峰运行压力大的地区,积极引导新能源电站以市场化方式配置新型储能对于配套建设新型储能或以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结合储能技术水平和系统效益,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完善电网侧储能价格疏导机制。
以支撑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为原则,合理确定电网侧储能的发展规模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科学评估新型储能输变电设施投资替代效益,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完善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的价格机制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策,建立尖峰电价机制,拉大峰谷价差,引导电力市场价格向用户侧传导,建立与电力现货市场相衔接的需求侧响应补偿机制,增加用户侧储能的收益渠道鼓励用户采用储能技术减少接入电力系统的增容投资,发挥储能在减少配电网基础设施投资上的积极作用三)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探索推广共享储能模式鼓励新能源电站以自建、租用或购买等形式配置储能,发挥储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积极支持各类主体开展共享储能、云储能等创新商业模式的应用示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