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免疫规划课件.ppt

69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100433272
  • 上传时间:2019-09-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22MB
  • / 6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免疫规划,,,张洁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免疫规划,内容提要,我国预防接种发展简史 我国预防接种主要成就 预防接种工作的特点 有关基本概念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预防接种的法律法规 免疫规划工作目标,,一、计划免疫前期(1949-1977年) 二、计划免疫(1978-2004年) 三、免疫规划时期(2001-至今),,一、计划免疫前期(1949-1977年),建国初期的免疫预防,确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为开展免疫预防工作指明了方向全国范围内开展二项接种工作 1950年10月7日,政务院发出了《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要求在全国施行免费种痘,防治天花,全国种痘5亿多人次 同年,卫生部积极推行BCG接种工作1954年卫生部发布《接种卡介苗暂行办法》国民经济发展时期的免疫预防,1953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白喉类毒素注射注意事项的通知》,要求对6月龄—8岁儿童进行接种 1954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195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工矿工人及严重流行大城市的6月龄—10岁儿童接种 1959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规定了接种百日咳、伤寒、霍乱等疫苗的具体要求。

      1963年,卫生部发布《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提出建立预防接种卡片,加强计划接种,标志我国预防接种逐步走入计划接种时代二、计划免疫时期 (1978—2004年) 1. 第1阶段(1978-1985年): 加强计划免疫 2. 第2阶段(1986~1990年):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目标 3. 第3阶段(1991~2000年):在巩固和保持高接种率的基础上,控制和消灭针对传染病,第1阶段(1978-1985年) 主要工作是加强计划免疫,1978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全国实行计划免疫; 1980年,卫生部颁布《预防接种工作实践办法》,对预防接种的组织领导、儿童免疫程序、异常反应诊断和处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1981年,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进行“冷链”合作项目,解决疫苗冷藏和运输问题 1982年召开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会议,统一全国儿童免疫程序 1984年,卫生部、教育部和全国妇联联合下发《关于试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的通知》,要求儿童在办理入托、入学时,必须持符合规定、记录完整的预防接种证 1985年12月召开第2次全国计划免疫工作会议,进一步研究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目标的策略和措施。

      第2阶段(1986~1990年)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目标,1985年,李先念主席向世界承诺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目标(两个85%的目标)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并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1987年,卫生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卫生部下发《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实施,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法律上保证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第3阶段(1991~2000年) 主要任务在巩固和保持高接种率的基础上,控制和消灭针对传染病,1992年2月,国务院颁布《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将消灭脊灰作为巩固和发展计划免疫工作成果,保护儿童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提出1995年消除新 生儿破伤风 和加速控制麻疹的目标 1992年全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到儿童计划免疫管理,规定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三、免疫规划时期 (2001---至今),2001年,国务院颁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进一步明确了计划免疫工作目标; 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新生儿免费接种。

      2004年12月1日已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施其中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 2005年3月24日,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 种管理条例》,并于2005年6月1日起实施 2005年,卫生部出台《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2006年,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在免费救治艾滋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患者的基础上,扩大免费救治病种为此,中央财政增加支出28亿元重要的里程碑,内容提要,我国预防接种简史 我国预防接种主要成就 预防接种工作的特点 有关基本概念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预防接种的法律法规 免疫规划工作目标,体系建设成绩,建立了预防接种管理体系 国家、省、地(市)、县(区)CDC均成立了免疫预防专业科室,建立了覆盖全人群的产科接种点、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点 建立了一支专业队伍 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培训了大量的基层接种人员 建立冷链运转系统 1981年起,逐步建立冷链运转系统,使预防接种由季节性接种进入常规接种。

      监测网络取得发展 建立了免疫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疾病专报监测网络(AFP、麻疹、新破、乙脑、流脑)、实验室监测网络(AFP、麻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传染病控制成绩,消灭天花 通过普种,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消灭了天花 完成三个“85%”的目标 1989年3月实现了以省为单位4种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1991年3月实现了以县为单位4种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1996年实现了以乡为单位4种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 实现“无脊灰”目标 在提高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的基础上,连续多年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提高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工作质量,我国于2000年已经阻断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被证实为“无脊灰区”,我国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白喉、百日咳、流脑、乙脑等传染病的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下降99%,传染病控制成绩,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四种传染病总发病率下降传染病控制成绩,,1992年与2006年1~59岁调查人群HBsAg阳性率比较,传染病控制成绩,全国1950~2007年麻疹发病率,免疫规划针对疾病增加,,,,,,,,24年,5年,15种,7种,6种,内容提要,我国预防接种简史 我国预防接种主要成就 免疫预防工作的特点 有关基本概念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预防接种的法律法规 免疫规划工作目标,预防接种的指令性和法规性:“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预防接种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并将预防接种工作作为政府部门的职能和指令性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颁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使得预防接种工作有了法律保证,预防接种工作得以依法开展 预防接种的福利性和公益性:预防接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怀,体现了公民的权利和社会的公平其福利性表现在国家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投资,以免费接种服务的形式体现了预防接种是一种社会福利工作;其公益性表现在预防接种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效果可使公众共享影响的国际性和荣誉性:普及儿童免疫、消灭脊髓灰质炎、消灭麻疹是全球的目标,也是各国政府和一致行动,这使预防接种工作具备了国际性的特点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了预防接种工作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 接种对象的公众性和社会性:预防接种工作服务的对象是社会人群,凡是有儿童的地方都需要提供免疫服务,它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千家万户因此需要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才能完成预防接种工作的各项任务组织的严密性和系统性:预防接种是一项计划性强、实施步骤严密的工作,它是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完成的每个层次的组织工作都受本单位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同时又接受上一级计划组织的业务领导和技术指导,从而形成一个预防接种网络、一个预防接种组织实施系统。

      管理的科学性和技术性:预防接种是一门综合科学,它不仅涉及到免疫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生物制品学、传染病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还涉及到实验室检测、预防接种、冷链设备维修等技术操作,同时还涉及到卫生经济学、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社会科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管理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预防接种,控制或消灭针对传染病,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因此,预防接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时间的经常性和连续性:预防接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 ,每天都有新生儿出生,都有新的易感儿出现因此,必须保证预防接种工作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持久性,进行经常的预防接种工作,才能提高和维持人群的免疫水平 技术的连贯性和特殊性:预防接种具有多环节性,一环扣一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全局因此,要加强对每个环节的管理,保证技术上的连续性,同时充分考虑到某些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监测,及时反馈,修正计划,以最小的投资去获取最佳的效益内容提要,我国预防接种简史 我国预防接种主要成就 预防接种工作的特点 有关基本概念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预防接种的法律法规 免疫规划工作目标,传统疫苗是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一个类别,是指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脱毒、灭活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疾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它包括用于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现代疫苗的定义有所延伸,它是指针对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或其蛋白质(多肽、肽)、多糖或核酸,以单一实体或通过载体经预防接种进入人体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预防该疾病的免疫力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条例》,预防接种(vaccination)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狭义的概念指的是仅接种疫苗,使个体或群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预防接种 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计划免疫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学》,必须具备的要素: ●要明确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标; ●要选择安全、有效的疫苗,并制定科学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 ●要达到高水平的预防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实施系统及制定科学的技术措施来加以保证; ●要建立有效的接种率和针对传染病监测、评价系统国家免疫规划 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第一类疫苗 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 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条例》,接种单位 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