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爱****虎
  • 文档编号:166529967
  • 上传时间:2021-02-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5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四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难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国门洞开,使原来落后的中国被迫向世界先进文明靠拢,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这一部分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学生通过图片、访谈、切身体会等有比较直接的感性认识,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易于调动学生思维本课引言部分选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于“与欧美同俗”,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辫子尽管不是汉族的装束,但已通行了几百年,由长期生活积淀形成的心理习惯已经积重难返主剪者更把这一行动视为支持革命的召唤,到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高潮,人们欢欣鼓舞地选吉日,拜祖宗,放爆竹,剪辫子。

      对辫子的态度,是非荣辱的两极对立和迅速转化,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社会风尚的起伏激荡由此,体现出维新派人士在改良道路上的进步性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主张?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导入本课学习第一目,“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教材以鸦片战争为界限介绍了战争前后人们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选取了比较有典型性的衣、食、住、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了解西方的社会生活影响了中国,中国也在国门打开后开始向西方学习在讲述变化内容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完整认识,同时获得研究历史问题的必要方法1)动荡变化中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

      最早认识到中国落后状况的有识之士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教材中运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图片、文字资料展现了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影视、音像等资料的生动再现补充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服饰基本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第三,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

      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从“食”的方面来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受到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性中国的饮食种类丰富,特点明显,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作物种类导致地区性差异明显,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肉类为主北京作为都城,除了宫廷菜以外,各大菜系涌入京城,特别是鲁菜几乎成为京菜的代表,八大楼以及具有北京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等老店享誉京城。

      此外,种类繁多、口味丰富的各色小吃更是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依然受到民众的喜爱鸦片战争后西式餐饮成为大城市的消费时尚西式餐馆出现,西式点心、饮料、糖果也为大众接受,如上海等城市中,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西餐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从“住”的方面来说中国南北方的民居结合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江南的民居等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一些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馆、领事馆、洋行、货栈、银行、近代工厂等也纷纷出现,相应出现了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各式洋房,供外国人居住一些官员和富商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电灯照明在城市中出现,房屋格局、生活设施、装饰风格都有了很大变化上海、广州、青岛成为中国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教材选用了北京传统四合院和新建洋楼的照片,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感受居住条件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深层原因,如四合院体现出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秩序,长幼有序的传统道德观念,富贵吉祥的人生理想境界,安详恬淡的日常生活情趣,由此感受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从“风俗”的方面来说。

      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中国积弱由于民智未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社会中的陈规陋习,鸦片、缠足即为两大现象近代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把断发易服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文明的直接斗争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妇女缠足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体现,妇女处于对男子的从属和依附地位,缠足大小成为男子品评女性美的一种畸形尺度,不仅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而且成为文人笔下描绘和宣扬的对象,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反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

      而主张断发反对缠足这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在中国反对封建的进程中成为思想启蒙的先声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的状态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教材分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的变化情况学生可以通过家庭和身边的变化有更加直观地了解,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可由学生作介绍,教师进行归纳总结1)新中国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教材在第一段中说明人民当家作主是建国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城市居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不法商贩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得到群众的拥护,统一财经的措施解决了供求、劳资等矛盾;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又进行了增产节约运动这样到50年代初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基本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教材第二段说明了改革开放后发展原因是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沿海到内地形成开放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建国后社会生活的表现: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没有彻底执行八大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50年代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沉重包袱60年代与苏联关系破裂、自然灾害产生了较大影响总体来看,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还需进一步解决温饱问题这一时期,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在此可根据教材中选用的图片进行分析有收藏爱好的同学还可以进行实物展示,增加生动性和感染力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政府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等丑恶现象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改变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妇女,提高了妇女的地位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也可以从衣、食、住、风俗等方面进行学习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走出了过去千篇一律的“蓝海洋绿海洋”,开始追求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品牌效应。

      衣着的变化不但说明人们富裕了,也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变化,而且服装材质丰富,设计新巧,工艺水平也提高了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国力在增强这方面学生体会很多,可适当补充,同时引导注意攀比、高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食”的角度来看,经济体制改革后,粮食产量增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取消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1987年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可结合教材中学思之窗的内容,完成思考题也可结合本地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从物资匮乏到产品极为丰富,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普通人家的餐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可通过自身感受分析饮食内容和饮食观念的变化源于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从“住”的方面来说,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由普通平房到简易楼房再到90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1991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七平方米,2001年已经达到10.5平方米,十年的时间增加了50%到2001年底,中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已经达到13亿多平方米,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人们的居住质量也在进一步改善,不仅满足于宽敞舒适,在环境优雅、价格适当、个性装饰等方面有了更多要求。

      为使城市建设更趋于合理化、规范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管同时,中国的住宅建设更加注重人性、生态和环境保护从“社会风俗”方面来讲,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病句修改.pptx 第五单元写作《语言要简明》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期末复习:《标点符号专题》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第19课《紫藤萝瀑布》复习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复习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贾谊《过秦论》精品课件(29张PPT).pptx 第五单元写作《语言要简明》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贾谊《过秦论》公开课(28张PPT).pptx 【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精彩瞬间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pptx 【课件】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课件)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pptx 【公开课】第一单元第2课《生活之美》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pptx 【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精彩瞬间》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pptx 【公开课】第一单元第2课+《生活之美》课件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pptx 【课件】数轴说课稿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pptx 【课件】平移(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pptx 【课件】直线、射线、线段++课件+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pptx 【课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下册++.pptx 【课件】第二单元+第2课+科技之光(课件)-2025-2026学年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