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的轶事典故.doc
4页李白的轶事典故姓名由来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就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父亲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李白的父亲回到蜀中先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才给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唐朝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搁笔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生死考证上世纪90年代,吉尔吉斯斯坦考古学家曾在碎叶城遗址进行发掘,除了许多佛教文物,他们还发掘出一块唐代石碑,其上有“安西都护府侍郎李某……”字样,这又进一步证实了郭沫若最早考证的李白故乡在碎叶的说法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20世纪60年代前,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
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身世之谜关于诗仙李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马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韩维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人生诸要素的影响》(《丝路学刊》1997年第4期)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来面目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照理说,以两序时间之早和与当事人关系之近,它们都该是真实可信的但由于李白狂放的性格给人造成的错觉,以为他攀龙附凤自高身价,更因为他至死也不肯公开身世的真象,导致两序所述内容历来不为人所重视,不仅不为人所深信,反为人多所诘难、置之存疑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祖籍迷雾陇西成纪李白祖籍早于古书有记载《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魏颢(唐前进士,曾亲访李白,二人“相见泯合”)《李翰林集序》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范传正《墓碑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新唐》说:“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因为犯罪迁徙至西域,神龙初返还,客居陇西 《碑序》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子孙女搜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数十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仕禄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2010年3月,甘肃籍学者雷达写了一篇《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的文章,随即当地组织了网友签名等活动,颇为热闹吉尔吉斯斯坦李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李白《与韩荆州书》:“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楚汉之地”;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2009年10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朱萨耶夫·古邦访问安陆,称李白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希望托克马克与安陆两个城市能够以李白为纽带,共同担负起弘扬李白文化的责任,并进一步拓展经济 、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早在2008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拉耶夫就对中国媒体表示,中国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他们正与中方协商要为李白塑造一个纪念雕像,推动两国李白文化的经济合作这次朱萨耶夫·古邦造访安陆,更是表明吉方已经认识到李白故里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力图分上一杯羹随后,两地草签了一系列文化和经济的合作意向四川绵阳江油2009年8月21日,江油市委宣传部致函中央电视台、湖北省安陆市委宣传部,认为江油才是李白的故里,安陆涉嫌“侵权”2009年8月24日,安陆市政府发专函给江油,希望两地能“共享李白”2009年8月28日,江油市文化旅游局向安陆市政府发去律师函,希望对方在10日内,立即停播或删除含有“李白故里”字样的宣传广告片,并保留用法律手段进一步追索的权利,最后胜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