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docx
13页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材分析】本課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建造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以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学情分析】通过高一一学年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的学习,高二学生对中外历史发展脉络和具体史实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知,这有利于通过朝代更替的时序方式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本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强,这直接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史料和文字史料,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通过表格的方式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的发展脉络,从而落实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认识对于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了解历代基层组织的发展演变,认识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是以户籍管理和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的了解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认识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中国古代基层组织设置的基本情况难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法、史料教学法【教学过程】 教案:导入新课教材导言部分为我们呈现了《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材料一)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那么,为什么明朝要将黄册库建在岛上呢?这说明了什么?接下来,我们一同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探究1、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我们先看一段材料——材料一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汉代徐干《中论・民数篇》思考: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分析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提示: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是:征发赋役、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社会治安。
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我们来看一段材料——材料二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境内》师总结,这段话的意思是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除了登记户籍以外,商鞅还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凡是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自15岁以上起)都是国家的后备兵源可以看出,秦国的户籍管理兼有兵役征发的功能2.秦朝的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过渡:我们来看下面的材料——材料三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史记萧相国世家》这段话的意思是:秦末,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萧何注意搜集丞相与御史府中的“律令图书”,因而能够了解秦朝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
这说明户籍制度对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统治的重要性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入户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过渡:那么东晋前后的户籍管理又是怎样发展的呢?4.东晋的黄籍和白籍我们来看下面的材料——材料四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历史纵横教师总结:由材料我们了解了东晋前后的户籍管理情况,随着北方人口南迁,东晋南朝将南迁人口变为土著户籍,作为赋役征发的依据5.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隋朝)制定“输籍法”命令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6.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唐朝)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隋唐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隐匿户口,增加纳税人口7.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从北宋初到公元1072年,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8.元朝以职业定户籍元朝的户口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9.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修造于洪武四年(1371年),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到崇祯十五年( 1642年)为止,共27次编制黄册10.清朝户籍管理与征调赋税分开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过渡: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随着清朝废除人头税,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这体现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户籍的编制和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那么,中国古代设置了哪些基层组织呢?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探究设计意图】以朝代顺序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凸显时空观念教材正文以外的内容如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和图片较为丰富,可以对教材正文起到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认真研读教材提供的文字史料,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从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二、历代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首先要从基层组织开始学习——1. 基层组织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秦汉时期 我们来看一段材料——材料五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问题:请同学们依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时期基层管理的特点提示:商鞅变法时期基层管理的特点是:基层民众相互监督过渡:我们来看一下图例材料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注音)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
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3)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接着我们来学习基层社会治理——2.基层社会治理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1)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2)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渊源于此3)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4)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每户给印牌一张,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外/有人外出/或有客来访都要注明;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各户有无异样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也就是说,历代基层组织既是赋役制度征发的基础,也是地方治安、社会治理的基层组织。
过渡:我们来看下面的材料——材料六 (乾隆)二十二年更正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问题:请同学们依据材料说明清朝保甲法的作用提示:保甲法的作用有:管理户籍,维护社会治安总结——古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历代王朝不断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对各个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以及社会治理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如下归纳历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户民,制定户籍秦朝分类登记制度乡里制什伍组织汉朝主管官员定期人口调查乡里制什伍组织晋“黄籍”、“白籍”、“土断”隋唐隋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三年一造唐代设里、乡、坊、村唐朝实行邻保制度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北宋王安石实行保甲制元朝按职业划分户籍,世代相袭明朝明承元制,黄册里甲制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清朝清承明制,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及以后户籍永停编审由里甲制改为保甲制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经历了初创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发展阶段(魏晋隋唐时期)、完善阶段(宋元明清时期)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其总体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阶级关系、统治政策等变化相一致的。
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体系国家的这些治理措施适应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中国古代国情,维护了社会稳定,客观上推动着/封建社会/经济走向繁荣,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过渡):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使整个国家秩序井然但是,我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水灾、旱灾、蝗虫灾害不断袭来,小农经济比较脆弱,那么政府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政府又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