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注射法课件.ppt
50页小儿注射法,学习目标,掌握小儿常用的注射法的目的、注射部位 能熟练进行小儿药物计算 熟悉头皮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皮内注射法 皮下注射法,一、皮内注射法(ID),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目的 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预防接种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部位 皮肤试验 取前臂内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 预防接种 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注意事项 皮肤消毒忌用碘酊,进针勿过深,拔针不按压,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二、皮下注射法(H),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目的 需或迅速达到药效、不能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预防接种 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注意事项 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注意事项 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静脉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
目的 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可采用静脉注射法 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它注射方法 作诊断、试验检查时,由静脉注入药物,如为肝、肾、胆囊等X线摄片 输液和输血 用于静脉营养治疗部位 常用的有肘窝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 头静脉,或手背、足背、踝部等处浅静脉注意事项: 注射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如需长期静脉给药者,应由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注射 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注入药液的速度,并随时听取病人的主诉,观察体征及其病情变化 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注射前应先作穿刺,注入少量等渗盐水,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推注药物,以防药液外溢于组织内而发生坏死五.动脉穿刺注射法,目的 作血液气体分析; 重度休克,须经动脉输入血液以增加有效血容量;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脑血管造影);施行某些治疗(注射抗癌药物) 部位 采集血标本常用桡动脉与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点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动脉搏动明显处股动脉穿刺点见前面操作方法 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规消毒,范围要广泛,术者立于穿刺侧,戴手套或用2%碘酊与70%乙醇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以固定欲穿刺的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走向呈40度刺入动脉,见有鲜红色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注射药液或采血。
操作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以防感染 有出血倾向者,谨慎应用六.小儿股静脉穿刺,目的:抽血作化验检查,协助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观察 适应症:需采血的新生儿、婴幼儿或体形较胖的年长儿 禁忌症:有明显出血倾向者股静脉解剖特点在股三角区,股动脉居中,股神经在股动脉外侧,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在腹股沟韧带中段摸到搏动点是股动脉,其内侧便是股静脉定位方法 1. 股三角区,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联线的中点为股动脉,股动脉内侧0.5cm为股静脉 2.脐部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三点之间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脐部向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引一条垂直线,此交点就是股静脉定位点,用龙胆紫标出其体表投影 3.新生儿将其下肢呈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位,在腹股沟处看见一食指腹大小的凹处,此就是股静脉的体表投影穿刺方法 穿刺法分为直刺法和斜刺法 直刺法是在搏动点内侧0.3~0.5cm处垂直进针,此法损伤面小但不易固定 斜刺法是在波动点内侧0.3~0.5cm腹股沟韧带下1~2cm,以45度进针,此法易固定,但命中率高,但损伤面大选择合适的针头,一次性10ml注射器针头较粗,针头斜面大、较锋利,易造成损伤,不宜用于新生儿。
一次性5ml注射器针头较之稍细但不宜于抽血量多者,7号针头较适宜操作方法 1.患儿平卧在治疗床上,护士在患儿一侧,将操作侧的下肢呈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位,按以上方法作出股静脉的体表定位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2.操作者洗手后用新洁尔灭酊棉球消毒手指左手绷紧皮肤以固定静脉,右手持空针垂直进针,其深度与患儿有关,胖者穿刺要深,瘦者则浅 3.抽血完毕,用无菌棉球局部加压止血按压5~10分钟,按压力以下肢不出现青紫为宜,按压时切忌一压一松七.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穿刺部位 正中静脉 颞浅静脉 耳后静脉,穿刺方法 对暴露较好的静脉,进针尽量采用快速穿刺法由助手固定好患儿头部,必要时剃去穿刺部位的头发,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拇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拇食指持穿刺针,在距离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公分处将针头近似与平行刺入头皮,然后沿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或感觉有突破感但无回血时,停止进针,轻轻挤压输液管前端,有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固定的技巧 穿刺成功仅完成了抢救与治疗的初步工作,关键在于固定与家长正确配合护理小儿穿刺成功后,常规固定好胶膏,为防止小儿输液途中躁动流汗导致胶膏松脱,针头滑出血管外,可将输液管前端固定于穿刺部位同侧耳廓上。
因为耳廓无汗腺分布,利于固定,并嘱家长以喂奶姿势从穿刺部位对侧抱住小儿,将小儿的一手抱于腋下,扶住另一只手,防止小儿扯掉输液针头必要时可约束小儿四肢或使用镇静剂,这些方法都可有效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八、静脉留置针技术,目的: 为患儿建立静脉通路,便于抢救,适用于长期输液患儿,操作要点: 1.协助患儿做好准备,患儿取舒适体位 2.选择患儿适宜的穿刺部位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松开止血带,并压住导管前端处的静脉,抽出针芯,连接肝素帽/正压接头,用无菌透明膜作封闭式固定 3.在无菌透明膜上注明穿刺的日期 4.将输液器与肝素帽或正压接头连接,根据患儿病情调节滴速 5.封管时消毒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用5-10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1,2,4,3,,,,,注意事项: 1.更换透明膜后,也要记录当时穿刺的时间. 2.静脉套管针保留时间可参照使用说明. 3.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患儿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儿有关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小儿用药注意事项,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原则 按药物剂量选择合适针筒精确抽吸 现用现配 口服:片剂应研成粉末状,服用时加少量糖水 注射法: 肌内注射--年长儿:二快一慢 --婴幼儿:三快 静脉注射:推注时宜慢,并观察反应,切忌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配伍禁忌,妥善固定,保持通畅 控制滴数,小儿药物剂量计算,一、按体重计算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 体重所需药量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m2) 每日(次)每平方米 体表面积所需药量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 《 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kg) 0.035+0.1 》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kg)-30] 0.02+1.05,三、按年龄计算 有些药物剂量幅度大,不需要精确计算 四、从成人剂量折算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儿科常用药计量计算,25%安乃近 2ml/支 注射100mg= ml 西地兰 0.4mg/2ml 0.04mg= ml 卡那霉素 1g/瓶 需80mg 问:冲 ml,抽 ml,西力欣 0.75g/瓶 需90mg 问:冲 ml,抽 ml 阿糖胞苷 50mg/支 需12.5mg 问:冲 ml,抽 ml 阿膜维酸钾 600mg/支 需350mg 问:冲 ml,抽 ml 因培康 125mg/支 需80mg 问:冲 ml,抽 ml,Thank yo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