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讲课后习题、以往考题(试卷)分析.doc
32页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 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此时不存在进出口,无论单纯从收入法或从支出法来看,GDP都变化了)4、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 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 – 10 = 30万美元,两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 + 5 = 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 - 7.5) + (30 - 5) = 27.5 万美元 用收入法共计得的GDP为12.5 + 27.5 = 40 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5、解答: (1)1998年名义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这两年的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 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 (5)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6、解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 = 500 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 = 4300亿美元。
(2)从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净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赢余,T代表净税收既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 ,从而有 T = BS + g = 30 + 960 = 990亿美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有yD=NNP–T = 4300–990 = 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 3310–3000 = 310亿美元.7、解答:(1)用S表示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S = yD–c = 4100–3800 = 300亿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 ,Sg ,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为Sg = t–g = 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BS=-200亿元 Sr 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 = Sp + Sg + Sr = 300 + (- 200) + 100 = 200亿元 (3)从GDP=c + i+ g + (x - m)中可知,政府支出g = 5000–3800–200 - ( - 100 ) = 1100亿元8、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
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解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yoOADEiIU<0IU>0 在图中,B线为没有计划投资 时的需要线, AD线和B线的纵向距离为i. .图中的 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 线与B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只有在E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部分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除E点以外,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等,村在非计划存货投资IU,如图所示;而在E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
2、解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有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意识考察消费指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指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加收入后,既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因此,所以 ,只要 不等于1或0,就有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1----46中,当收入低于yo 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从图可见,当收入低于yo 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的连线与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因而这时ccc10、解答:(1)方程组 c=100 + 0.8yd yd=y – t + tr y = c + i+g可解得y=100 + 0.8 (y – t + tr)+ i+ g =100 + 0.8 (y – 250 + 62.5) + 50 +200 = 1000,故均衡收入水平为1000。
(2)我们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法的公式,得到乘值:投资乘数ki = 1 / (1 - b)=1 / (1 – 0.8) = 5政府购买乘数kg=5(与投资乘数相等)税收乘数kt = - b(1 - b)= - 0.8 (1 – 0.8 ) = - 4 转移支付乘数ktr=b / (1 - b)= 0.8 (1 – 0.8)= 4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即kb = kg + kt = 1 或 5 + ( - 4)=1 (3)本小题显然要用到各种乘数.原来均衡收入为1000,现在需要达到1200,则缺口 (a) 增加政府购买 = / kg = 200 / 5 = 40 (b)减少税收 =200 / kt = 200 / 4 = 50 (c)由题意: 1200 = 100 + 0.8 [1200 – (t + )+ tr ] + i+(g + ) 解得==200即同时增加政府购买200和税收200就能实现充分就业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选择(1) 选C理由见书p5242) 选B理由见书p429、p525。
3) 选A理由:L1(y)上升,r上升使L2(r)下降(4) 选C理由见书p535、5405) 选A理由见书p5446.答案:(1) (2)由L=M/P得r=0.04y=30 儾鸅W鑫G? 当y=800美元时,r=2 当y=900美元时,r=6 当y=1000美元时,r=10 {W= (3)LM曲线如图: 714? (4)若货币供给为200美元时,r=0.04y-40 6疺e倞珁 当y=800美元时,r=-8 当y=900美元时,r=-4 当y=1000美元时,r=0 `厍6 这条LM曲线与(3)中的LM曲线截距不同,LM曲线向右水平移动250美元得到LM’曲线 3?au(銫 (5)若r=10%y=1100美元时 ?j?垱?# L=0.2y-5r=0.2×1100-5×10=170与200不相等 <釈<S3<哻 货币需求与供给不均衡,L〈M,则使利率下降,直到r=4%时均衡为止 ?<{?宷 .7.答案: 疚9a厕犇:[ (1)由L=M/P,因此 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 ?匾i眞p Ky-hr=M/P 即r=-M/Ph+(K/h)y 罸?~﹫?? 其斜率为:K/h 汱+OD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