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与概率主流教材分析.doc
13页第二节 主流教材分析一、“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安排《数学课程标准》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之一教材整体设计以“起点低,分布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指导思想,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各学段的内容标准作了具体的说明和阐述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一年级起就根据知识的自身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学有计划、有层次地安排在相应的教材中具体安排见下表: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的新内容“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统计的内容虽然在过去也有,但现在无论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要求上来看,与过去相比都有了许多新变化1.“统计与概率”强调和注意的方面强调“统计与概率”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强调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注意统计与概率和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和对有关术语进行严格表述2.“统计与概率”增加的新内容增加概率知识概率知识下放到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概率是处理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的一门科学。
所谓“随机现象”,是指在相同的自查报告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测实验结果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随机现象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出合理的判断是概率学习的主要标准,小学生以直观为主例如:掷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少;在一个口袋里放3个红球和1个白球,随意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性谁大这涉及集中量数、离散量数问题三、教材的编写有何特点“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是学生逐步形成统计观念的载体,新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学段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实际水平,同时顾及各学段学生学习数学特有的情感体验过程,力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合理预测以及进行交流的能力,重视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实际意义的理解,逐步渗透概率思想统计与概率”在教材编写上的特点如下:(1)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在信息社会,统计与概率思想方法将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同时,对小学生而言,不确定现象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不确定现象的丰富体验,往往难以完成对其意义的建构。
为此,新教材在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将统计与概率的思想贯穿各学段课程的始终如人教版从一年级开始的“分类”到统计(1格表示1个单位———1格表示2个单位———1格表示5个单位)随着年级的升高,除了继续加深统计内容外,还安排了不确定现象———可能性大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逐步渗透概率思想通过这种螺旋上升式的编排,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验、理解统计思想和随机思想,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2)注重体验,促进建构小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本质上是统计活动的学习,而不是统计概念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理的应是具有实际背景的、特定含义的数据,而不仅仅是作为符号的数学因此,新教材在设计上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对统计活动的体验和对 “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的感性认识,将统计贯穿各册教材中,并把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确定为统计学习的首要目标,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以上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合作与交流例如,在一年级(下)的教材中安排了“调查最喜欢的活动”这一活动:教材首先创设了为“组织比赛而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然后设计了“小调查”活动,鼓励学生在班里开展调查,并全班合作运用统计图展示调查结果;最后通过分析调查结果,获得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的情况,并以此决定组织什么比赛好。
这样的安排展示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过程3)重视对统计实际意义的体验学生对统计的学习须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实践研究表明,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是借助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开始学习统计知识的,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简单的数据过程中学习统计的概念因此,由他人收集或在课本上呈现的数据信息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以便使他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发表他们对数据信息的理解、推理和判断教材中统计知识的安排,都十分强调对实际意义的理解例如:二年级(下)的教材中安排了“读统计图表”活动,其中出现了两幅统计图《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二(2)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对于这两幅图,教材的提示语是:“这些统计图表告诉你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与同伴说一说”学生要回答上述的问题,首先要理解图中条形的实际意义,这样就把统计图的认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其次,每个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感受中,用不同的理解来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意义,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4)渗透概率的思想学了解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作出合理的数判断是概率学习的主要目标由于概率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小学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材在安排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例如,在二年级(上)的教材中,安排了抛硬币和摸彩球的活动抛硬币与摸彩球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在三年级(上)的教材中,进一步安排摸彩球的内容(两种彩球的数量不同),体验摸到某一种彩球的可能性大小不同在三年级(下)的教材中,安排了旋转转盘的活动,转盘有两种颜色等分的,也有两种颜色是不等分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观察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这些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第三节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怎样分类【案例呈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分类”师:小朋友,听说小猴最近开了间小超市,我们去看看好吗?(课件展示:小猴开的超市里商品杂乱无章的场景)师:看了刚才的情景,你想对小猴说什么呢?生:小猴,你要把商品摆摆好,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那样多整齐师:小猴想让我们去帮帮它下面老师要让小朋友先参加一个短期培训,掌握一定的本领,这样才能去帮助小猴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张图片,请你们根据各自的图片上画的内容坐到相应的小组中去。
分为水果组、交通工具组、动物组和服装组)(学生活动,根据自己手中的图片坐到相应的小组中去)师:好!经过短短几分钟,我们全班48名同学又组合成了四个不同的小组,分别是水果组、交通工具组、动物组和服装组下面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一下你们组的组员好吗?生:我们水果组有苹果、梨、香蕉、葡萄、橘子、桃子、芒果、草莓生:我们动物组有熊猫、小猫、……生:我们交通工具组有小轿车、飞机、轮船、摩托车、…………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按一定的要求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分类这样分类你们会了吗?师:请同学们想想看:我们还可以怎样分类呢?试试看!生:水果组还可以按颜色分红色,苹果、桃子、草莓;黄色,香蕉、梨、芒果;紫色,葡萄;橙色,橘子生:我是按形状分的大的,苹果、桃子、橘子、梨、芒果、香蕉;小的,葡萄、草莓生:我是按照数量来分的数量有3个的,草莓;2个的,苹果、梨子;1个的,香蕉、芒果、葡萄、橘子、桃子师:这组同学说得真好!其他小组有另外的分法吗?(动物组、交通工具组和服装组也都去按形状、颜色、会不会飞等分成了不同的类)师:好!想不到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你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类本领了,现在我宣布所有同学都从这个短期培训班光荣毕业了!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去帮小猴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每组有一信封袋,里面装有超市里的物品图片)师:同学们是怎样分的呢?生:生活用品分在一类,像牙膏、毛巾、肥皂等;学习用品分一类,像铅笔、橡皮、文具盒、卷笔刀等;……【案例点评】案例中的教师首先创设出一个杂乱无章的超市情景,想到用分类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去解决,使学生产生分类的愿望,进入统计的角色。
然后,一系列的分类活动使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到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会这种策略和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逐步树立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形成统计观念理论点拨】“分类”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须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方法,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解决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1)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学中注意从生活中取材,让活动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2)以游戏收获知识,调动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学中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二、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案例呈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统计”师:(播放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请同学们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学校门口各种车辆的情况师:记下了吗?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老师,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重新播放录像)师:现在记下了吗?生:还是记不下师:那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商量,分组合作,一起来记录车辆的情况)师:(再放录像)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吗?生: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的轿车是9辆,公共汽车是5辆,摩托车是12辆,大卡车是4辆师: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记下来了!那么,你们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生:我们是四人合作得出来的, 记录轿车的辆数, 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 记录摩托车的辆数,我记录大卡车的辆数师:你们采用的是四人合作记录的方法,真不错!大家会用他们的方法记录一次吗?【案例点评】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