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人际关系.ppt
42页第七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的构成 人际关系的分类 人际关系的功能*2社会心理学一、 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 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 映了个人与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它是在人 与人之间发生社会性交往和协同活动的条件下产生的 它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3社会心理学广义而言,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 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 切方面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夫妻 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等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存在的社会基 础,狭义的人际关系则是广义的人际关系的具体运行 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我们一 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是指狭义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交往关系 人际关系更多地从个体、个性等方面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不是游离于其他社会关系之外,而是产生于 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
交往关系则是人际关系的具体化和实质化,是人际关 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直接前提,交往的状态与人际关 系的密切程度成正比 5社会心理学二、人际关系的构成 人际关系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这三个基本成分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知是情感的基 础,同时,情感又进一步对认知产生影响,而相应行为则是认 知与情感的表现形式 (1)认知成分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前提与基础人际认知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特性和人与人关系进行认识的 过程,是人际关系知觉的结果6社会心理学(2)情感成分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人际关系的情感成分是与人的交往 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交往双方对人际关系状况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要素(3)行为成分 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人际关系的行为成分主要是指交往双方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建立和 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人们会借助各种沟通方式来 传递信息并促进关系的发展,如语言、手势、表情、身体姿态 等行为 三、 人际关系的分类若按照所属群体的组织性来划分,可以分为正式人际 关系与非正式人际关系。
前者如单位中的工作关系, 后者表现为朋友关系若按照所属群体的形态来划分,可以分为小群体人际 关系与群众性场合的人际关系前者如家庭中的父子 关系,后者如销售员与顾客的关系8社会心理学若按照涉及范围来划分,人际关系可分为个体与个体 的关系,个体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组织的关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洛.李维特(Harold Leavitt)根据时间的长短、权力的大小、行为规则和社会角色等标准, 对人际结构加以分类,例如长期与短期的人际关系、 依赖与独立的关系、从属与平行关系等等 四、 人际关系的功能 (1)整合功能整合功能是指以个体为生活与生存单位的人,通过种种人际关系而连接成社会群体一切团体、组织和人群,也依靠于成员间的相互交往,使得团体内部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生 存发展着 (2)调节功能通过相互间的交往,人们取得情感上的沟通、行为上的认同,使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上下左右关系和谐一致,避免产生相 互干扰与矛盾冲突 *10社会心理学(3)信息沟通功能通过言语、副言语、表情、手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途径,人们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4)心理保健功能 人们通过彼此间交往,诉说各自内心的喜怒哀乐,抒发对人生的经验和见解,这就增进了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亲密 、依恋之情和归属感、安全感。
*11社会心理学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人际关系的状态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模式 中国人人际关系的新特点*12社会心理学一、 人际关系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 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当两个人都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的时候,双方处于零接触状态 从双方开始直接谈话的那一刻起,彼此就产生了直接接触直 接接触是双方情感关系发展的起始点随着双方沟通的深入和扩展,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也逐渐被发 现一般情况下,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 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三种13社会心理学下图描述了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 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相互作用水平零接触低高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表面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二、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模式乔治.列文格尔(George Levinger) 提出人际互相依赖模式:认为人际关系的发展分为单边知觉、双边表面接触和互惠三个阶段; 欧文.奥特曼(Irwin Altman)和达玛斯.泰勒(Dalmas Tayolr)认为人际互动是由浅窄发展至深广的自我揭露过程;弗列兹.皮尔斯(Friz Perls)认为互动分为社交、做戏(角色扮演)、僵局、内爆(死寂)、外爆(真诚表露)五个层次; 保罗.德维托(Paul Devito)提出的人际关系形成模式可分为:第一印象、印象整饰、人际吸引影响,接触、参与、亲密、衰退、 修复、解离 ; *15社会心理学 鲁道夫.弗.韦尔德伯尔(Rudolph F. Verderber)和凯瑟琳.塞.韦 尔德伯尔(Kathleen S.Verderber)提出的人际互动过程包括开始、稳定、解离三阶段。
美国学者艾伦·纳普(Ellen M. Knapp)提出的人际关系五阶段论,即觉察阶段、试探接触阶段、合作强化阶段、亲密一体化阶 段和契约化阶段 最佳的人际关系会沿着关系的台阶逐级向上,普通的人际关系可能就在某个阶段上停留下来,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16社会心理学(1)觉察阶段 : 两个毫无关系的个体开始注意对方,并获得 第一印象(2)试探接触阶段: 双方从不认识到相识,对基本情况有了 初步的了解(3)合作强化阶段: 此时关系已经带有友谊性质,关系双方 的参与感增强,了解也日益增多 (4)亲密一体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双方不但可以共同行动 ,而且有较多心灵的沟通 (5)契约化阶段: 是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三、中国人人际关系的新特点:网络交往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交 往已成为现代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种 重要形式,网络人际关系成为了一种 新型的人际关系 新型网络社会关系 的趣缘,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并使网络人际关系呈现出虚拟性、 广泛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等新特点 (1)虚拟性虚拟性是网络人际关系最显著的特点在网络上,人们可以“ 匿名”交往,突破年龄、性别、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
(2)广泛性在网络社会中,不分国籍、性别、地域等,所有具有共同爱好 和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为媒介进行便捷的联络(3)多样性网络交往交往层次的增多,交往内容的丰富,交往方式的多 样化,从而形成了网络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与多样性(4)平等性网络人际关系忽略了现实中角色属性,打破了个体在现实社 会中的身份、地位等各方面的差异,从而人们在网络中可建立平 等的网络人际关系19社会心理学第三节 关系质量及评价人际关系质量的意义人际关系质量的衡量指标 人际满意与人际幸福*20社会心理学一、人际关系质量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总是要 与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无论是对社 会组织还是对个体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1)促进社会文明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一代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人, 使他们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如何正确按照社会要求设计自己、发 展自己上(2)形成良好关系环境协调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一致的人事环境 ,就会使人们感到置身于组织集体之中犹如置身于自己的家庭之 中,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扩大的家庭,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式氛 围”。
*21社会心理学(3)增强群体凝聚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使个人心情舒畅,群体宽松和谐,使 社会和各种组织的有机性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日 益增强(4)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要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工作目标的完成,从 而也就为人的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反之,人际关系不好, 人们之间猜疑、妒忌、冲突,则势必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群 体目标的实现(5)正确自我认知个体只有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地显示自己 的才能,并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为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目标、 自身的全面发展创设必要条件二、人际关系质量的衡量指标(1)情绪状态关系可以存在于亲近-攻击这个对立统一体的任何一点上 在这个对立统一体中,越是靠近亲近一端,人际关系质量就越 好(2) 时间和空间一般而言,人际关系质量可能越好,因为相处的时间越长,相互之间的熟悉度越高,依赖性越大(3) 自我暴露程度自我暴露是一种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只有在彼此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之后才会 有自我暴露关系越亲密,自我暴露程度越深 *23社会心理学(4) “自己人”效应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为交际双方的相互认同、情感相 容和行为近似。
人们之间的想法越相似,结合情感越多,彼此 的言谈举止越相似,越将他人看做“自己人” ,关系越好(5)是否主动承担义务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要承担义务如 果双方对继续相互关系有强烈愿望,以及双方对相互关系中所 出现的问题有承担责任的意愿,通常表明关系已经发展到了较 高的水平24社会心理学三、人际满意与人际幸福(一)人际关系满意感关系满意感可以定义为:个体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与他人之间心理关系的总体评价关系满意感又可以分为个体对 其整体关系的满意感和个体对特殊关系的满意感关系满意感是基于个体的人际认知而产生的,个体对什么是好的关系,都有一个内在的标准,如果个体评价自己的关系符 合或超过了这个标准,那么个体就会对这种关系感到满意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首先提出满意的对立面 并不是不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并非一个连续的两极,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 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也有学者也主张 是关系满意感通常是一个动态的二元实体,如个体会渴望自主同 时又渴望与他人保持联系 佐斌、赵菊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国人际关系满意感是两维实体, 包含六个因子:交际屏障、差异冲突、互利支持、外向干练、相 似相容和道德素质。
分别体现了人际认知中对他人特性和对关系 的认知两个方面26社会心理学(二)人际幸福指数幸福指数中包含了人际与社会的和谐感这种人际和谐感也被称为人际幸福指数 邢占军在其幸福感量表中也提出人际适应体验指数:反映的是 人们在人际适应方面的心理体验 目前国内还没有编制出单独衡量人们的人际幸福指数的量表 因此人际幸福指数可能包含以下指数成分:*27社会心理学人际满意感指数人际关系满意感即是个体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与他人之间心理关系的总体评价佐斌、赵菊等人编制了人际关系满 意感和不满意感量表人际吸引指数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与人际吸引相关的量表较多,大多根据认知理论 和相互作用理论进行编制28社会心理学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人际关系的测量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基础,主要的测 量方法有社会测量法(sociometric technique)、参照测 量法(reference measurement method)和贝尔斯测量法(Bales’ technique) *29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由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