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本小说研究源起流变.ppt
113页第二章 话本小说的源起 流变本章内容v第一节 话本小说源起v第二节 话本小说流变第一节 话本小说源起v 欧阳代发的《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5)认为 :“敦煌话本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话本小说的萌生,虽然还 只是雏形状态并认为“现存的敦煌话本小说,主要有《 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叶净能诗(话)》、《唐 太宗入冥记》、《秋胡变文》等,被搜集在王重民等编《 敦煌变文集》中 俳优小说v在中国古代,说话作为一种伎艺,显然是源远流长的宫廷优伶 的设置乃是明证优伶说话,和宋元时期的说话人应该是一脉相 承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说:虽在于据事敷演,随机应变,但亦有 所本,即为话本其话本或为事核梗概,然亦或竟为有敷演、提 掇、捏合之完章者,则可视为话本小说,当不是妄语只是,早 在唐代以前,俳优说话皆为宫廷官府服务,未能流布民间,自然 也没能形成一种社会职业所以,俳优所说也不称为说话,其所 说本事也不称作话本,自然也就没有话本小说之名但是,似乎 有一种说法,与后来之话本小说概念有得一比:俳优小说 曹植诵俳优小说数千言v《三国志·魏书》卷二一《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略》:v太祖(曹操)遣(邯郸)淳诣(曹)植,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 先与谈。
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 ,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v俳优小说数千言而能成诵,恐非口耳相传所能达成也 ,必有所本 说话伎艺逐渐流布民间v隋唐以后,说话日益兴盛随着佛教的发展,佛家讲经活动频繁,除 寺院僧侣间僧讲之外,渐有面对俗众的俗讲加之道家与佛家争宠, 也有开坛宣讲者,俳优、佛僧、道人争伎斗艺,大大促进了说话伎艺 的发展通过佛家寺院和道观,说话伎艺遂逐步民间流传v随着坊市的开设,一些妓女首先学会了这种伎艺孙棨《北里志》中 就记载了妓女“说话”的事,其《序》云:其中诸妓多能谈吐,颇有知 书言话者所谓“言话”就是“说话”,当时妓女于歌唱之外也兼及“说话 ”,反映出唐代民间“说话”已普遍流行了知书之妓女,是完全有可能 整理记录、加工润色那些说话内容的 v再者,唐时俗讲之中,多用转变,乃生变文诚如欧阳代发所言 ,变文已是较为完善的话本小说了v而现存敦煌变文之中,多有“某某抄记”之类的文字,说明当时 记录整理乃至加工润色说话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这些经过整 理加工的话本,当然可以算作话本小说的近源v小结:如果说敦煌话本是话本小说的近源,那么,我 倾向于把魏晋时期的俳优小说看作话本小说的远源。
第二节 话本小说流变 v一、敦煌话本小说v二、宋代话本小说v三、元代话本小说v四、明代话本小说v五、清代话本小说简单描述v三国魏晋时期的“俳优小说”:总结民间化的最后阶段v敦煌话本小说:走向民间进入历史舞台的预演v宋元话本小说: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v明代话本小说:从敷演走向新创v清代话本小说:远离“说话”伎艺的最后辉煌一、敦煌话本小说 v早期的俳优小说,因为资料的缺乏,不能见得原貌但是似乎并 不能因此就断定其艺术上为不成熟试想,如果是艺术上不成熟 的作品,应该是不会为曹植所喜而能诵的v而据现存学者认定的敦煌话本,如《庐山远公话》、《韩擒虎画 (话)本》、《叶净能诗(话)》、《唐太宗入冥记》、《秋胡变 文》等,虽然都不是完足本,但叙事宛转,井然有序,语言通畅 ,有几达两万字者内容上多敷演虚构,体制上散文为主,穿插 诗词、骈俪文字,业已具备了后世宋元话本小说的基本元素,当 视为较为成熟的话本小说了 《庐山远公话》v《庐山远公话》是现存唯一在标题上标明“话”的话本,保存比较完 整,只是结尾残缺全文近二万字,是当时佛教徒神化东晋名僧惠远 生平事迹来宣传教义的话本,铺叙了惠远和尚的许多神奇故事。
v他从雁门到庐山,修行念佛,讲授《涅槃经》,感动山神造寺,谭龙 听经后来还感化世人,供奉宫内,成为高憎,归依上界全文以佛 教徒的言行为中心,充满轮回报应、前世宿缘等迷信思想如写惠远 庐山修行遇强盗白庄,被掳为奴,又被以五百贯身价卖到崔相公家 惠远在崔家勤苦劳作,又为其家人讲解《涅槃经》,感化了崔夫人及 其家人这是因为惠远前世替崔相公的前身作保,欠了白庄的前身五 百贯钱没还,所以现世要给白庄作奴还债v不过,内容虽是宣扬轮回报应,但叙事井然有序,且情节较曲折,表 达较生动,语言也还通俗流杨 《远公话》的写法为宋人话本采用v元代僧人普度在《庐山莲宗宝鉴》卷四《辨远祖成道事》中指出,《 庐山成道记》中有七处不符事实之处,正与《庐山远公话》相同可 见这个话本中随意虚构颇多,而且到元代还在流传v在体制上,这个话本以散文为主,穿插五七言诗,还往往用骈俪句描 写景致和人物,宋人话本散叙中夹诗的形式,正源于此其开头一段 先以排偶句概述佛教的庄严盛大.接着便是:说这慧远,家住雁门兄弟二人,反无外族v这种开头写法也为宋人话本所采用 《庐山远公话》故事源流 v敦煌话本《庐山远公话户(简称《话》),藏伦敦大英博物馆,编号为 斯2073。
标题为原有,且标明为“话”,历来被认为是现存的一篇名 副其实的话本小说v话本末尾注明为“开宝伍年张长继书记”,据此可知其为北宋初年 (972年)的抄本该话本的产生与流传应在这以前v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唐代关于远公神话甚多,但可分二类:一 为远公上生兜率(见禅目大师诗),一为立社期生净土中唐以前,弥 勒似犹见奉行,故弥陀派著论尝辟之《庐山远公话》故事即为远 公上生兜率故事按汤说,《话》中故事则早在中唐以前便已广泛流 传 关于《庐山远公话》之远公 v远公,是《庐山远公话》中的主人公《话》云:“有一弟 子,名曰慧远可见远公即慧远但史传上出家修行的 慧远有两个,一是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一是隋朝京师净 影寺慧远《话》中远公到底是哪一个慧远呢? 远公即庐山东林寺慧远v《话》云:“说这慧远,家住雁门兄弟二人,更无外族兄名慧远, 舍俗出家;弟名慧持,侍养于母我当初辞师之日,处分交待,逢庐 即住,只此便是我山修道之处这里所言,基本上与东晋庐山慧远的 身世相符v时人康乐公谢灵运《庐山法师碑》云:“法师讳慧远,本姓贾,雁门楼 烦人于关右遇释道安,一面定敬,以为真吾师也遂抽簪落发, 求直道场振锡南游,考室庐阜,结宇倾岩。
v时人张野,柴桑人,入庐山依远公其著《远法师铭》亦云:“沙门释 慧远,雁门楼烦人本姓贾氏,世为冠族遇释道安,以为师抽 替落发,研求法藏襄阳既没,振锡南游,结宇灵岳v梁慧皎《高僧传·释慧传》云:“便与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业” 远公是艺术化了的庐山慧远v《庐山远公话》是一篇话本小说它是民间艺人的文学创 作因此,《话》中的慧远,虽是庐山慧远,但却是民间 艺人根据需要进行了艺术加工的慧远具体表现为:v第一,合并了隋朝京师净影寺慧远大师撰写《涅槃疏》(十 卷)一事v第二,出于宣传佛教教义的需要,安排了一些不合史传的 内容,如其弟慧持在家侍养其母,慧远被劫为奴及卖身为 奴以偿宿债,在东都福安寺与道安论法,晋文帝迎远公入 宫奉养及数载后回庐山造法船归依上界等v王庆菽在《敦煌文学论文集·庐山远公话》中说:“本文乃 合二慧远传,二道安传而为一,中间加以神话、虚构铺张 演绎而成合二慧远传”一说给人以启迪 《庐山远公话》故事源流初探v《话》中主要是叙述远公被劫为奴,而后卖身以偿宿债的 故事,其中又插入了“锡杖泉”、“山神造寺”、“庐山龙”和“ 远公与道安论法”等几个小故事作者以《涅槃经疏抄》为 线索,有机地把这五个故事结合起来,情节跌宕曲折,人 物形象鲜明,是一篇比较成熟的文学作品。
远公被劫为奴而后 卖身以偿宿债的故事及其思想依据v故事简述如下:寿州界内,有一群贼,为首的姓白名庄白庄啼兑江州 庐山化城寺中接受的施利极多,财帛不少于是结党徒五百余人,星 夜倍程来劫化城寺土地神慌忙来寺中报告,请众僧切须回避众僧 四散,唯有慧远不肯离开白庄没有劫得钱财,便劫持慧远为奴日 来月往,跟随数年一天夜里,慧远朦胧睡着,梦见十方诸神悉现云 间,无量圣贤皆来到此唤起慧远为众生念《涅槃经》,并告诉他有 宿债未偿还:当朝宰相与白庄前世都是商人相公曾在白庄处借了五百 贯文钱,是慧远作的保后来相公未偿而亡慧远欲还,不幸亦死 轮回至今,须当偿还次日慧远便要求白庄将他卖给东都当今宰相崔 相公为奴成交后白庄得了五百贯文钱,便回寿州后来崔相公得知 慧远为他卖身偿宿债之事以后,雨泪悲啼,自责想过不已慧远的因果报应思想是依据v远公被劫为奴而后卖身以偿宿债的故事,是唐代民间艺人 创作出来的,东晋、南朝的史传中并无记载不过,该故 事并非臆撰,它是以慧远的因果报应思想为依据而创作出 来的慧远曾著有《三报论》、《明报应论》等文章,对 因果报应说展开了多方面的论证,尤其是阐发了“人有三业 ”、“业有三报”、“生有三世”之说。
而本故事正是一个“三 报”之一的“生报”(即下世受报)故事 “锡杖泉”的传说及其源流v《话》云:“于是远公自入寺中,房房巡遍,院院皆行,事 事皆有只是小水,无处投寻远公曰:‘此寺甚好如法,则 无水浆,如何居止,久后僧众到来,如何有水’逐下殿前 来,见大石一所,其下莫有水也远公遂以锡杖撅之,方 得其水,从地而涌出至今号为锡杖泉 梁朝《高僧传》关于锡杖泉的记 载v锡杖泉的传说,梁朝《高僧传》已有记载,并且已与“龙泉 精舍”和“龙”结合一起《高僧传》云:“(远)欲往罗浮山, 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此处 去水太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 泉’言毕清泉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时浔阳亢旱,远诣 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岁 以有年,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 唐代以后关于锡杖泉的记载v锡杖泉的传说,自唐以降,仍通过有关碑记、志书、佛籍 以及民间艺人流传下来其线索为:泉水应杖击而涌,因立 精舍,不附以龙出焉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龙不可见 而寺、泉恒存,人们去虚存实以传此说现摘其要者如下:v唐代李邕《东林寺碑》云:“(远)谓其徒曰:‘是处崇胜有 足底居,居地若无流泉,曷云法宇?’大雄神庙,特异莲峰 ,结枷一心,开示五力。
以杖刺地,应时涌泉,既荷殊祥 ,因立精舍v宋代陈舜俞《庐山记·社主远法师》:“太元六年,(远)至 浔阳,爱庐阜之间旷,乃立龙泉精舍v元代优昙《庐山莲宗宝鉴·远祖师事实》:“至庐山,以杖 卓地曰:‘有泉当注’,忽泉迸出,乃诛茅为庵,讲《涅槃 经》山神造寺的传说及其源流v《话》以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叙述了庐山神鬼替慧远造寺 的传说《话》中讲慧远在庐山香炉峰北边结庵之后,结 枷敷座,念《涅槃经》数卷,感得附近生起一片祥云山 神奇怪,派树神前往巡检树神间清详情之后,回报了山 神于是山神命树神召集山中鬼神,为慧远造寺是日夜 拣炼神兵,闪电百般,雷鸣千种,彻晓喧喧,神鬼造寺 直至天明,造得一寺,非常有异且见重楼重阁,与忉利 而无殊,宝殿宝台,与西方无二 唐代以前关于东林寺的记载v山神造寺的传说,不见于东晋、南朝史传中,可能该传说 形成于唐代据史料记载,东林寺是东晋的江州刺史桓伊 应慧永建议而为慧远建造的v梁僧佑《出三藏记集·慧远法师传》曰:“江州刺史桓伊, 为造殿房v《高僧传》:“永(慧永,慧远的同门旧好,西林寺住持, 曾邀慧远与其同止西林)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 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如 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
唐后关于东林寺的记载v唐代之后,人们将山神造寺的传说与桓伊建寺的史实结合在一起,形 成了既有神话色彩又有历史事实的东林寺建造故事然而各代故事又 各有特色v如宋人陈舜俞《庐山记》:“(慧永)乃谓刺史桓伊曰:‘远公弘道,学 者日集贫道所栖,狭不足处,奈何?’时又梦山神请曰:‘此山足以 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