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音乐理论.pdf
21页民歌(一) 总论1、民歌的定义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是经过长期而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 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歌的创作具有群众性的特点,是广大群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它的演唱、流传过程是分不开的一首民歌的产生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渐变的积累过程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而日趋完美2、民歌与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1)教育与传承功能; (2)人生礼仪功用; (3)祭祀与驱邪功用; (4)交际功用3、民歌与传统音乐其它种类的关系民歌是最早产生的音乐体裁之一,它是其他民间音乐以及专业音乐的基础民间歌舞中所使用的许多曲调,直接取自于民歌;说唱音乐中的曲牌和常用腔调,也带有源于民歌的明显痕迹;民间器乐曲中的许多曲调,或直接来自民歌,或根据民歌加以变化而成;我国众多的地方戏曲音乐,也是在各地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发展而形成的,在吸收的同时, 民歌音乐中已经形成的一些基本手法,例如乐段结构手法(对应式或上下句式二句体结构起承转合结构、乐段结构的变化方法、扩充乐段的垛句手法等),体现音乐地方风格的手法(音乐、润腔、 歌唱方法等) 也同时成为其他民间音乐的主要手法,并在更加大型的音乐体裁,例如说唱、 戏曲和器乐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升华。
另一方面, 在民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其他各类民间音乐形成,经发展成熟手,其中的一些手法又被民歌借鉴、吸收,促进了民歌的进一步发展4、民歌的历史发展简单脉络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汉代的“相和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湖北一带的西曲,江苏一带的吴歌二者为徒歌形式唐代“曲子”宋代“词牌创作”明代中期以后民歌广泛传播开始有著录民歌小曲的刊本出现5、影响民歌流传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方言、风俗习惯、经济条件等二) 分类法1、 “体裁分类法”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类汉族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划分,可以归纳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由于它们产生、发展和唱用的环境场合不同、作用不同, 形成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但有人认为,在劳动号子、 山歌、小调三类之上加上风俗歌和社会音调两类;又有人认为应分七类:号子、山歌、小调、田歌、灯歌、儿歌、风俗歌不同的意见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民歌“体裁”究竟是指音乐的艺术特征还是指民歌的社会功能和场合号子包括搬运号子、工程号子、 农事号子、 船渔号子等; 山歌包括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等;小调包括吟唱调、谣曲、时调2 、 “色彩区分类法”分为西北、东北、中原、江淮、江浙、闽台、粤、江汉、湘、赣、西南、客家等区域。
3、 “行政区划分类法”如汉族的山西民歌、湖北民歌、 广东民歌、 云南民歌、 四川民歌、湖南民歌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体裁特征号子 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用功用的民间歌曲,常见的演唱方式是一领众和,直接,简朴的表现方式山歌 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节奏自由,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有领唱、齐唱、接唱的演唱形式坦率直露的表现方式小调 又被称为小曲与号子、山歌有所不同的是,小调除了在农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常在劳动的余暇和风俗性的节日、娱乐、集会时歌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风种,歌唱时常有乐器伴奏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式三) 主要歌种与曲目1、主要山歌、小调种类信天游 ——又叫 “顺大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与之接壤的宁夏及甘肃的东部、山西西部及内蒙古西南地区它的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唱词字数虽无严格规定,但往往比较对称内容以爱情和诉苦为主山曲 ——主要流行于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偏关、五寨、宁武一带,以及陕西北部的府谷、神木,又称“酸曲儿”,主要唱爱情内容歌词以七句子为基础,上下句结构花儿——又叫 “少年”,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
唱词分 “头尾齐式”和 “折断腰式” ,花儿以“令”相称,每一令为一曲调音域宽,旋律起伏大,有连续音程跳进,节奏宽广自由爬山调 ——山歌一种,流行于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有前山调和后山调之分田秧山歌——流行各地,名称不同,湖北、湖南称薅草锣鼓;四川、贵州称薅秧歌;唱于劳动中,具有消除疲劳,鼓舞精神的作用以山歌体裁为主又综合号子小调的体裁因素《五头赶车》 ——曲调出自山西祁太秧歌祁太秧歌形成于山西祁县、太古,最初是民间小曲,后发展为民间小戏,曲调优美放牧山歌 ——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主要为农村的少年儿童所唱生动活泼有情趣蒲松龄俚曲 ——曲艺一种流行于淄川一带,所用曲牌来自民歌小调,如《耍孩儿》 吟唱调——小调的一个类别,包括儿歌、摇儿歌、叫卖调、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如北京的《水牛儿》2、小调中广泛的“时调”“孟姜女调”——又叫“春调”、 “梳妆台”、 “十怀酒”、 “思风”等,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民间小曲的基本曲调鲜花调” ——又叫 “茉莉花”,是清代以来十分流行的小曲,流传范围遍及我国南北地区曲调常用于民间歌舞、说唱和戏曲音乐,如华北的“地秧歌”西南的“花灯调”。
剪靛花调”——又叫“剪甸花”、 “甸花开”等,明末请初已广泛流行于北方的俗曲,清乾隆、道光年间其词先后收入《霓裳续谱》、 《白雪遗音》中,以这个曲调填词的民歌有《放风筝》 , 《回娘家》、 《绣荷包》银绞丝调”——又名“银绞丝”兴盛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流传于南北地区、华北、江浙一带更多 其曲调语言性很强,旋律通俗明快,歌词内容大多是亲家母之间的抱怨,因此又叫“探亲家” 、 “骂亲家”无锡景调”——于清末流行,目前在华北、江南一带较为流行其音乐曲折委婉,蒹有抒情与叙事的性能妈妈娘糊涂调”——在华北、东北、西北、苏皖地区盛行,安徽的“凤阳花鼓”以它为曲调绣荷包调”——流行于西北华北的一种时调,所唱内容哀愁缠绵,如《绣荷包》, 《走西口》 对花调” ——流行于西北、华北地区的基本曲调民歌常用题材叠断桥调” 又名“跌 断桥” ”接断桥”源于宋元北曲,盛行于明末清初,在华北、东北、西北、江淮地区流行所唱内容哀思怨诉歌 舞 音 乐1、一般特点歌舞音乐一般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结合歌舞的特点加以发挥而成包括三个类别以声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舞歌;以器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舞乐;结合歌舞大曲 音乐结构有单一性音乐结构,繁复性音乐结构(联曲体、板腔体、变奏体、回旋体)。
2、种类秧歌 ——流行于我国北方流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表演形式一般有地秧歌和高跷两种舞者多拿扇子手帕等道具表演时分“过街”、 “大场”、 “小场”音乐以打击乐吹打乐伴奏为主花鼓 ——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山东、陕西等省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所唱曲调为当地民歌采茶 ——流行在我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男的持鞭女的拿花扇表现采茶劳动过程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大锣等花灯 ——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包括两种主要类型,一类偏重于舞蹈,青年男女载歌载舞;另一类偏重于情节和人物形象,向民间小戏发展表演形式有灯舞、集体歌舞、小型歌舞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锣鼓等二人台 ——一种兼具民间歌舞和戏曲特征的地方民间艺术,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西部、中部、山西北部及陕北、河北的部分地区表演形式分“带鞭戏”丑旦二人持霸王鞭和扇子,载歌载舞;“硬码戏”多人扮演多角,注重唱功表演,唱腔又分戏剧唱腔(戏腔)、舞歌、小曲桂南采茶 ——“采茶家支”民间又称“唱竹马”“唱采茶”或“采茶戏”。
主要流行于广西玉林、以及梧州南宁、马山、百色其发展经历了诗歌、歌舞、小戏三个阶段歌舞表演主要采用“茶插” 、 “茶腔”两类曲调因素,形成大型回旋体歌舞套曲结构凤阳花鼓 ——花鼓的一种,流行于安徽,早期表演者多为称为“花鼓女”的流浪女子,一人持锣边敲边唱,另一人持鼓与之对舞,曲调吸收当地秧歌节奏鲜明,舞姿轻盈玩调 ——是沧源县佤族民间风俗性多声部舞歌,分唱调和跳调, 表演歌舞结合以唱为主,形式有分排唱,绕圈唱,采用轮唱、齐唱、一领众和等方式如《芭豆花开》花鼓灯 ——主要流行于安徽的淮河西岸怀远、凤台等地花鼓灯有歌有舞有小戏,表演者男的称“鼓架子”女的称“兰花”由“伞把子”指挥全局,表演有固定程序包括出场、大场、小场、盘鼓、后场花鼓灯音乐分花鼓歌和器乐曲,器乐曲以锣鼓乐为主吹管乐为辅,锣鼓乐鼓点类型繁多如《蛤蟆跳井》芦笙舞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可分芦笙舞和葫芦笙舞两大类在表演形式上有芦笙排舞、芦笙对舞、踩芦笙等,音乐分舞曲、礼乐叙事曲、吹歌囊玛 ——藏族传统歌舞,音乐分中速器乐前奏,慢板歌曲,快板舞曲三部分,歌曲抒情细腻,舞曲热烈,器乐演奏旋律基本固定,乐器伴奏有竹笛、扬琴、扎木聂、串铃。
堆谐 ——藏族民间歌舞,堆,地名谐,歌唱的意思是一种脚下敲击节奏的踢踏舞形式音乐结构分前奏-慢歌段 -间奏 -快舞段 -后奏五个部分内容与宗教有关果谐 ——藏族民间歌舞,原意为圆圈舞, 流行于河谷平原农牧区,曲调明快, 舞蹈热烈 象脚鼓舞 ——傣族民间歌舞,流行于云南德宏及西双版纳地区节日集会时唱跳,打击乐有象脚鼓、芒锣、钹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民歌与伴奏形成歌乐两段体结构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吉林延边源于古代祭祀、狩猎活动,后来发展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农乐舞分情节表演和技巧表演,独立舞段以 “象帽舞” 最为著名,舞者头戴系有长飘带的斗笠,边击小鼓边转动飘带起舞伴奏乐器有长鼓、小鼓、锣、唢呐等安代 ——蒙古族民间歌舞,源于萨满教巫术活动,舞者左手叉腰右手执绸巾,一人演唱众人相和,围成圆圈踏足而歌,无伴奏赛乃姆 ——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流行于新疆 表演时观众乐队围成圆圈席地而坐,舞者在中间,可一人独舞也可多人同舞音乐由多首歌舞曲组成,开始中速,中间渐快,最后快速,在高潮中结束多唱爱情内容,伴奏有手鼓、萨巴依、弹拨尔、扬琴、笛子等木卡姆 ——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地区分南疆木卡姆(十二木卡姆) 、北疆木卡姆、 东疆木卡姆、 多朗木卡姆。
其中十二木卡姆共十二套,每套包括三部分:琼拉克曼, 包括散序,歌曲歌舞部分达斯坦,包括叙事曲和器乐间奏曲麦西热普,民间歌舞曲调说唱音乐一、说唱概貌1、 说唱艺术的表演形态说唱又叫曲艺, 说唱音乐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音乐以叙述功能为主,兼有抒情功能语言结合紧密民间说唱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唱、对口唱、帮唱、拆唱、群唱、走唱2、说唱艺术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如民歌、戏曲的区别与民歌的不同: (1)民歌是歌者自身情感的表达,不是表演艺术,而说唱曲表演艺术;(2)民歌多篇幅短小,歌词一般言简意赅,有诗意;说唱篇幅长大唱词为口语化叙述对情节描绘细致3)民歌音乐突出抒情性、旋律优美、 富于歌唱性, 说唱主要是叙述性唱腔,音乐和语言结合得很紧与戏曲音乐的不同:(1)在表现方法上, 说唱音乐以叙事和代言相结合,以第三人称为主的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而戏曲则是演员直接扮演角色的第一人称表现方法;(2)说唱音乐不像戏曲音乐那样具有许多戏剧性的唱腔,戏曲音乐发展得比说唱音乐完备3、说唱音乐的一般性分类八分法鼓词类如京韵大鼓、梨花大鼓、西河大鼓、河间大鼓、胶东大鼓、江西大鼓;弹词类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 山东弹词、 江苏评曲、 沪书; 渔鼓类如河南坠子、河北渔鼓、安徽渔鼓、江西道情、湖南渔鼓、广西渔鼓;牌子曲类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天津时调;琴书类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湖北琴书;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