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出导学效果的地理导学案设计方法初探.docx
10页突出导学效果的地理导学案设计方法初探摘要:导学案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已在全国大范围推广使用但很多导学案在设计中存在导学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导致教学效率较低,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文通过实践总结论述导学案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如何提高学案导学效果提出初步建议,旨在设计出更具导学效果的学案,提高学案教学效率关键词:导学效果;地理导学案;设计方法一、导学案教学法及其意义(一)导学案目前,导学案教学法的使用已在全国许多中学广泛推广开来,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被普遍认可的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根据国内学者的定义,导学案应该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1]往往由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部分构成导学案的大面积推广说明当今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这要求学生和老师双方行为的改变,学生由“听”变“说”,教师由“教”变“导”老师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情境、案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步步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完成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并最终通过一定形式和数量的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二)导学案的意义导学案在实际地理教学应用出表现出以下几点积极的意义:1 .突出了新课标对地理学习的要求尤其是导学案的预习案部分往往以特定的案例或问题形式呈现,通过知识点的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预习案的处理一般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自主探究结果这一点完全符合新课标对“重视对地理问题研究”的要求2 .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前预习案设计可以达到让学生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基本知识框架的目的,课上探究案要求学生以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找寻问题的答案,摆脱了传统课堂中学生满堂都在当听众的尴尬处境,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能动性3 .明确知识框架,有效突破重难点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都可以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呈现本课的内容预习案难度较低,探究案难度层层递进,训练案强化巩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层次有梯度的循环学习,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4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讨论、表达的环节可以促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并带动组内成员参与的热情当学生参与热情提高时,教学效率也会大幅提升5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相长精心编写“导学案”是一项辛苦的劳动。
合理使用导学案不仅是一项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2]一份符合学情的优秀导学案既是对教师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二、导学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导学案既然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就应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导学的作用,让学生在脱离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可以自主的完成但根据近期高中地理导学案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许多导学案的设计并没有体现出导学的意图,反而是流于形式,其效果也就差强人意作为导学案教学法的第一步,导学案的设计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活动的效果以及教学成果因此设计合理的、符合具体学情的导学案是首要任务但根据目前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现在地理导学案设计中存在主要的几点问题:(一)学案教案化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要明确学案和教案的区别,学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而不是老师应该教什么、如何教,所以学案一定不能是整节课知识点的简单串联,成为方便教师流水线式教学的工具,而应该是结合具体学情编制的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学案二)预习案习题化现在很多学校使用的导学案中预习案的部分往往是将课本上大段的文字节选出来,改变成填空题,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可以找到答案,长此以往便会形成预习等于翻书填空的认识,这样的预习案起不到任何引导的效果,只是帮助学生养成了固定的学习习惯而已。
三)探究问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活动探究问题的设计是整个导学案设计的核心,难度合理、有层次、有挑战、有趣味的问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相反不合理的问题只会让课堂陷入沉闷,师生失去互动,回归到“提问—讲解—写答案”的传统课堂模式四)教学目标没有层次梯度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不同,班级内部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因此设计导学案时不能“一刀切”,对每个学生都用相同的标准去评价而是应该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问题设计上注意难度和梯度,统筹兼顾整体学生的发展三、突出导学效果的导学案设计原则和建议学案导学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新兴教学方式,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导学”的作用,在学案的三个板块分别起到“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的作用[3],否则学案导学就只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针对目前高中地理导学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要想达到较好的导学效果,必须要遵循学生自主、教师引导、生生互动、高效落实的原则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一)学案要符合具体的学情很多高中教研组都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编制年级统一的导学案,并且可能会参考其他学校已经编制好的导学案,在这个过程中就更应该注意考虑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学情。
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个体,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编制学案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灵活变通,切忌照搬照抄不仅要将学生分层,也要对教学目标分层,对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设置一些较高层次的目标,让他们的能力有的释放;对能力较弱的学生适当降低目标,让他们可以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从而促进更多学生的共同进步二)预习案形式多样化,避免简单的填空预习案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同时产生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因此预习案问题的设计应包含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既可以帮助学生全面阅读教材,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形成课堂之前的初步见解所以单纯的填空题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应该在提问形式和方法上精心设计如以填空、简答、学生提出疑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避免学生出现照抄教材的无效预习三)探究案的设计应将知识点转变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4]探究案是学案的核心环节,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改变被动、依赖的学习模式,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贯彻自主探究的原则提问的语言和问题数量尽量精炼问题应简洁明了,不产生歧义问题不宜过多,难度较低的问题可放在预习案中让学生自行解决,探究案应针对课堂的重难点问题集中攻破。
2问题难度适宜,不脱离、不照搬教材过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既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形成[5],过难的问题学生讨论也得不出较统一的意见,此时无非是让学生相互间辩论或教师讲解,前者过于浪费时间,后者达不到探究的目的因此,问题的难度应当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提问有层次、有系统性探究问题应少而精,但问题之间应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系统的呈现出一堂课的重点并且充分考虑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能够解决的问题,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只完成部分问题当能力水平提升后再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提问给学生预留适当的回答空间提问方式也至关重要,好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话可说,若问题比较空洞,学生就无从下手,若问题太过局限,学生可以应用的知识就很少,也无话可说因此提问要为学生的回答预留好充足的空间四)设计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学案地理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大、实用性强的特点,很多知识点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实验验证,因此在设计地理导学案时要充分结合这一特点,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强、形式多样、有创新性的学案如在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讲解太阳高度及应用,可以设计一道生活化的应用题,“学校附近**小区刚刚建成,该小区楼高18米,楼间距12米,从采光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楼间距是否合理?若你打算在该小区买房,为了保证冬季也有较好的采光,你至少应该选择几楼?”再比如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可以再预习案中设计活动“请连续记录5天的天气状况,及每天13点和23点的气温,比较晴天和阴天的温差。
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有效的落实知识点,加深理解四、突出导学效果的导学案设计举例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 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和发生过程2. 通过阅读课文和材料,解释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以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预习案一、荒漠化1.什么是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2.你认为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荒漠化的发生?3.当今世界哪些地区存在荒漠化现象?我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葱郁,是“绿色中国”;北方多广阔的“黄土地”,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广布,荒沙漫漫,是“金色中国”;大西南青藏高原雄浑巍峨,冰川连绵,雪峰皑皑,是“银色中国”今后“彩色中国”的生态建设方向是:“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当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要永葆“银色”二、“金色中国”: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 .位置:以西,—一古长城一线以北一2 .范围:大致包括、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该区是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下的区。
3 .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西部和相间分布4 .主要景观:以为主5 .内部分异: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兰山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自然景观草原6.脆弱的生态环境(1)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风化和作用显著,形成大片的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平地多疏松的;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季节2)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条件,人类哪些活动可能导致荒漠化加剧呢?这些活动是如何导致荒漠化加剧的?【我的疑问】【预习自测】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据此回答1〜3题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化只发生在A地区B.A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2. A地区的荒漠化主要类型属于()A.沙漠化B.石漠化C.盐渍化D,三种类型都有3. 下列属于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形成的环境问题的是()A.荒漠化B.水土流失C.次生盐渍化D.石质荒漠化4.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C.迫于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D.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5.导致内蒙古高原草场载畜量东部远高于西部的主要因素有年降水量海拔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AB④C探究案干旱时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而在冬春季节,往往风沙活动频繁,在强劲的风沙作用下,原本裸露的小片荒漠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连接成片,尤其在持续少雨的年份,肆虐的风沙不断加剧荒漠化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