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卷 详细讲义.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92873398
  • 上传时间:2019-07-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39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七编 明代文学:1. 明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对文学的影响①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明初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由于集权政治空前强化,文字狱大兴,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有效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直接导致了文学上的封建教化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歌、鼓吹神仙道化的戏剧泛滥成灾,把文学创作引向了贵族化、御用化的轨道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放松了警觉,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②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理学自身的变化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嘉靖以后,城市商业经济日趋繁荣,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文学创作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王阳明提倡“心即理”论和“致良知”说,实际上具有冲决封建网罗的文化意义,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特别是王门后学的左派,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离经叛道的倾向,他们公开肯定人类的正常情欲,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掀起了明代文坛复苏人欲、张扬个性的解放思潮。

      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文学创作越来越趋向世俗化,传统的诗文日渐没落,通俗小说、戏剧登上了大雅之堂并取得明代文学主流的地位《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使长篇章回体小说蔚为大观;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则促进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全面繁荣;《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使明代戏剧成为继元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继续高举复古旗号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也从不同的角度为推进中国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明末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文人们或投笔从戎血洒疆场,或结社集会品评时政,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2、《三国演义》对历史的塑造《三国志演义》开历史演义类小说之先河,对后世文学创作、政治生活、军事战略、民族文化精神乃至当今国内外人才学、管理学、外交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以刘备蜀汉集团的兴衰为主要线索,围绕着曹魏集团和蜀汉集团的斗争刻划了相互对立的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军阀混战和暴君苛政的不满、对和平统一和明君仁政的向往《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有“三绝”,即:曹操奸绝——奸诈、残忍的典型;诸葛亮智绝——智慧、忠贞的化身;关羽义绝——忠义、勇武的代表。

      曹操形象的最大特点是“奸雄”二字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高瞻远瞩,善于审时度势,永远不屈服于逆境,“煮酒论英雄”明白无误地表明了他的价值观念:“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是他一生的信条与此同时,作者更多地渲染了他狡诈残暴、诡计多端的性格,甚至是一个巨奸大恶,杀吕伯奢全家后竟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表明他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极端利己主义者,而玩弄权术和假仁假义更是他政治上的拿手好戏《三国志演义》塑造曹操形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奸”和“雄”两方面在曹操身上达到了奇妙的统一,雄中有奸,奸中有雄,成为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的典型,是一个由丑转化为美的艺术典型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虚与实的巧妙结合《三国演义》以汉末三国史实为基干和框架,在一定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进行艺术创造,使实服从于虚所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大多都不是历史的原貌,而是艺术加工后的产物非凡的叙事才能全书结构宏伟但不失严整,头绪纷繁但又脉络清晰作者兼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笔法,时明时暗,时实时虚,时详时略,使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作者笔下的战争有张有弛,富有悬念和节奏感,向世人歌颂了力,赞扬了智,传递了美特征化性格人物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采用了多种手法,如开场定型、反复渲染、运用对比和烘托等手法,还利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文不堪深,言不堪俗”《三国演义》采用浅近通脱的语言风格,营造了良好的历史气氛;时而又引用一些史料,使作品雅俗共赏文中的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阳刚之气4、《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水浒传》是一曲英雄好汉的悲歌书中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啸聚山林,从与朝廷分庭抗礼,到最终接受招安却为奸人谋害的传奇故事忠义”是贯穿作品始末的思想核心,是作品中的基本道德价值理念,也是作者不遗余力进行宣扬的价值观念作者在大力弘扬“忠义”思想的同时,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同时又抒发了对传统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黑白颠倒世道的迷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5、《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第一、语言浅显生动《水浒传》的语言是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了的文学语言,因而带有鲜明的“俗文化“的特征。

      《水浒传》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第二、塑造了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如阴险狡诈的高俅,鲁莽豪爽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智深等等,无比是有血有肉,另人印象深刻作品中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具有流动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从注重特征化走向注重个性化的趋势第三、传奇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作品中往往把英雄理想化,渲染、夸张到超乎常态的地步,如鲁智深倒拔垂柳、武松打虎,都具有传奇色彩;同时,作者又把这些传奇人物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让他们被现实的人和事环绕,这样就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紧密结合,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与真实感第四、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推进的,上半部以人为单元,以梁山聚义为线索,环环相扣,把一个个好汉串联在一起;下半部以事为序,连环钩锁,层层推进6如何看《水浒传》的招安“忠义”二字是贯穿《水浒传》全书的主题思想,宋江就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典型形象他以“义”结交天下豪杰,也因“义”被逼上梁山替天行道、忠君报国的观念则导致了梁山义军接受招安,在轰轰烈烈中走向毁灭作者的高明在于他不仅写出了官逼民反,而且写出了招安的悲剧结局,圆满完成了对招安道路的批判。

      来自与作者的思想矛盾 根源在于1 农民自身认识的局限 不反皇帝 符合历史事实2 统治阶级招安政策的影响3 忠君思想的影响4 受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7名词解释台阁体1. 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2. 其创作内容均以、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茶陵派李东阳,茶陵(今属湖南)人成化至弘治年间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茶陵诗派的诗风仍然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但李东阳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前七子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了门径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8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明中期杂剧处于转变时期,元杂剧的余波影响至此已经荡然无存与传奇相比,杂剧在这个时期明显处于颓势明后期是杂剧创作的巩固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能与传奇相比,但就自身而言,中期作家所开创的杂剧体制风格的转变至此已经完成,得到巩固和发展9《牡丹亭》的思想意蕴和文化意义《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传奇作品,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那样的有情之人,给予了处在正统理学束缚和迫害当中的人们启迪与鼓舞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作品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反映了商业经济日益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作品仍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轨道,仍受到封建礼教藩篱的束缚。

      10、《牡丹亭》的人物性格分析 女主人公杜丽娘本是一位唯唯诺诺的千金小姐,在遇见心爱之人后,发展成为了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神情女郎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在为情而死后,身为鬼魂的杜丽娘依然痴心不改,执著追求爱情,为情而复生这是她性格的第二度发展与升华在历经劫难、终获团圆后,杜丽娘又勇敢地与来自封建礼教的压迫作斗争,捍卫胜利的成果,这是她性格的第三度发展和升华 男主人公柳梦梅的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与纯情拾到美女像便想入非非,就着画像叫唤出真身来,此谓之痴情;在梦中便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谓之钟情;与杜丽娘的鬼魂幽会,使之起死回生后又对她忠心不二,此谓之纯情杜宝作为父亲,是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他固执而呆板,严守这封建纲常,从未真正关心过女儿的身心发展和情感变化他缺乏基本的亲情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甚至可以将女儿活活打死在他绝情绝义的冷酷面孔下,是已经被封伦理道德理扭曲了的人格11《西游记》的思想意蕴作者以游戏笔墨,通过神话故事,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激愤1 以孙悟空形象为中心体现的文化思想内涵 对自由 自尊 平的意识的推崇2表现对现实政治制度 用人体制的反思 通过孙悟空的遭遇 反应后起人才的不到重视的问题 反映由皇帝至各级官吏的昏庸无能 通过与神佛有关联的妖魔危害人间的故事反映恶人仰仗大势力为害地方的现实3 反应丰富的人生哲理 事业成功哲理 形象说明伟大事业的成功有多方面的条件 首先 要经历千辛万苦的磨难其次 战胜各种敌人再次 战胜自身弱点和毛病 个人修养哲理悟空身上表现出 一个人的成长和内心修炼不是静止的 单靠克服内心私欲的静态行为 还必须是动态的 在于社会接触 与恶势力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完善的。

      12《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塑造想象与夸张相结合,塑造了三“性”合一的典型形象作品中的绝大多数主要都是作者想象的产物,并且他们的本领和性格都经过了艺术的夸张,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等其中,主要人物孙悟空的的形象是人、神、兽三性的结合,他机智勇敢,充满反叛精神,有时却又鲁莽草率,显得不够冷静稳重个性化的描写,侧重性格中的缺陷来展示人物的独特风貌首先,作者对人物个性化的外貌、语言以及心理进行描写,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身份特点例如,在猪八戒这个形象上,着重突出他懒惰、憨直的性格特点运用对比、烘托,凸显主要人物的典型特征作品中的孙悟空有鲁莽草率的一面,但这是他机智勇敢、坚忍不拔精神的有力衬托,同时赋予了这个角色更加丰满的个性,增强了真实感,避免了神性化、偶像化运用反复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