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模块习题.pdf
10页第一单元 A卷(满分 120 分)一、选择训练(共15 小题,每小题1 分,共 15 分)1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召唤(zho)迤逦(l)停泊(b)B 海藻(z o)绮辉(q)雕镂(l u)C 嗫嚅(r)窸窣(s)废墟(x)D 轮廓(ku)干皱(z u)远瀛观(gun)2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A 黯然失色 转瞬即逝 摧山坼地B 联绵不断 筚路蓝偻 千仞飞瀑C 不盈不溢 一泄千里 渗淡经营D 船舷浐侧 嘁嘁喳喳 惊心动魄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查寻、搜集当年日本鬼子野蛮残杀中国人生命的证据,他踏遍了东北的山川河流,走访了数以千计的见证人B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允不允许同时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C 此事一再警示我们,依法治国,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办事的根本D 四年的下海经历,使他尝尽了人世的苦辣酸甜,也培养了他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4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 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B 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C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D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5下列句中应填的词语是()(1)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 _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_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10 页 -了精神负担2)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 _了A 探明 增加 轻而易举B 探明 增添 易如反掌C 查明 增加 易如反掌D 查明 增添 轻而易举6下列句子,红色的成语用得正确的一项是()A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触目惊心B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C 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敝帚自珍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D 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洒洒的时候,可曾想到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7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各句语言特点不相同的一项()A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楼,断砖墙B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C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D 胡同原来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8.胡同文化一文中,作者认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A 忍B 安分守己C 逆来顺受D “有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9.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这江水是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 _,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 _,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 _呢?A 无穷无尽 无止无休 不盈不溢B 无止无休 无盈不溢 无穷无尽C 不盈不溢 无穷无尽 无止无休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10 页 -D 无穷无尽 不盈不溢 无止无休10.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 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B这江水,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C 不要小看第一个,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D 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正在向新的“三峡”进军11.废墟的召唤一文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 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D 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12选出对下面这个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A 这个句子有毛病;主语残缺B“独抒新见,入木三分”的主语是“他”C “使”的主语是“深刻”,宾语是“他”D “批判”是兼语,其谓语是“独抒新见,入木三分”13按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分类,下面句中红色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这个月的开支大一点,手头有些紧这项工作的计划,他们正酝酿之中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老将军听这些话后大发雷霆A B C 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10 页 -D 14选出与例句结构相同的一句()例句:人们才发现自己马群里的马在一夜间忽然变多了A 他的一席话使我明白了这个道理B 我多么希望大家都能像他那样去关心每一个人C 现在,已经有人发现了这条野苹果沟D 您可以在生活中留下能使您永志不忘的东西15选出对句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A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
单句)B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二重复句)C 当野马群远离人们站定的时候,在日出的草原上,还可以看见屹立护群的公野马的长鬣鬃,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单句)D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复句)二、填空训练(共1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1胡同文化一文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_ 写的序2老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_3废墟的召唤一文主旨是通过对_ 废墟的凭吊、聆听,而思考,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_ 之中,运用的_ 手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废墟4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_ 云,_ 雾,_ 霞光,_云海5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_,作者借助 _ 和_ 歌颂了历史上那些 _ 的人物6.胡同文化的语言 _、_、_,但很有味儿,富于表现力7.宗璞,现代 _(性别)作家原名 _,作品有小说_、_ 等,其中作品 _ 获第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共 10 页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_ 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_ 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8.“过万重山漫想”,“万重山”指_9.“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用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对生活 _ 和_10“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景象,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_、_、无可奈何之感三、判断题(共8 小题,每小题1 分,共 8 分)1.“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性格的佩服和调侃2.过万重山漫想 一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其作用是反映出作者喜欢追求构思的奇特,句式的新颖3.废墟的召唤 作者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人们重建圆明园的信心4.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5.“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这句话是说,历史变迁,人世沧桑,楚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屈原的精神却仍在流传6.废墟的“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而响应“召唤”,是每个人的责任7.胡同文化是作家为散文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8.“过万重山漫想”,“过”是线索,体现空间切换;“漫想”是组材,反映时间链接,指不受拘束地畅想。
四、简答题(共6 小题,每小题2 分,共 12 分)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10 页 -1.胡同文化作者在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_ 2.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_ 3.废墟的召唤中作者为什么把圆明园废墟与“凝固的历史”相联系?_ 4.作者写作废墟的召唤一文的目的是什么?_ 5.过万重山漫想 写的明明是作者穿过三峡时的感受,为什么作者不把题目命名为过三峡漫想而称之为过万重山漫想呢?_ 6.过万重山漫想一文围绕什么为线索来写?_ 五、阅读题(共2 道题,每题 10 分,共 20分)(一)材料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您多余操这份儿心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6 页,共 10 页 -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
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材料二: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再见吧,胡同1.材料一主要写了什么?(1 分)_ 2.材料一中引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活,用意是什么?(3 分)_ _ _ 3.“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其“精彩”之处是()(1 分)A 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特点B 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C 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D 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4.对“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1 分)A 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7 页,共 10 页 -B 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 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D 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倾倒5.材料二中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怎么理解这些话的含义2 分)_ 6.材料二“再见吧,胡同”一句,包含着作者对北京胡同或胡同文化怎样的态度?(2 分)_(二)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两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是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者、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上前拉一把。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1给文中的空白处填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A 都 却但 而且 于是B 都 但却 甚至 然而C 却 并且 还 甚至 终于D 却 并且 还 而且 然而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8 页,共 10 页 -2第一段中说“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 分)A 这是因为周秦时代可能只有原始的独木船B 这是因为周秦时代的船要比南宋时代的船简陋得多C 这句话说明在周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