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12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小初****源
  • 文档编号:613357355
  • 上传时间:2025-08-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0.5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2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二章,作为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以语句形式呈现,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领悟其中蕴含的修身与为学之道,是教学的关键教学目标】1. 通过对语言的梳理与整合,理解文本内容2. 表达对“君子”的理解,体会“君子”品格3. 自觉践行孔子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背诵课文2.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修身、为学之道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联系自身实际,得到启示新课导入】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便是其中一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部辉煌的巨著——《论语》,体味一下孔子的思想,看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写作背景】《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的言论最初由弟子各自记录,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将这些记录整理编纂,形成了《论语》。

      在汉朝时期,传授《论语》的有《齐论》《鲁论》和《古论》等不同版本,最终由郑玄注解的版本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论语》它以语录体和对话形式,详尽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深刻展现了孔子的政治见解、伦理道德、教育观念等核心思想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 20 篇作者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其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逝世后,其弟子及后世传承者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精髓汇编成《论语》中心思想】本节课我们通过梳理文本,构建了我们心中君子的美好形象,对我们提升自我的品行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君子之道,在修己,在怀仁,在兼济天下。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广泛传播,是因为这些思想不只体现在仁人志士,英雄伟人的身上,更多的是,它已经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里,内化为我们灵魂中不可或缺的品格当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提升自我修养,从而衍生出强烈的家国情怀,那么这个民族会越来越伟大,这个国家也会越来越有担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希望同学们能够见君子之风,成君子之德,行君子之行全文分析】学习活动一:分析字形,推断意涵课堂讨论:你同意同学作业里哪一种对“仁”的解释,并说说原因仁”的字形及其内涵,学生答案示例:① 文火煮肉,寓意润泽万物,细水长流② 充满刺的地方仍要向人鞠躬,寓意时刻保持谦卑③ 绽放在花朵上飘着香味的东西,指美好的事物④ 手掌上有一个小孩,其意义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呵护⑤ “千心”的意思,是极大包容性的宽容态度,真诚相待⑥ 心怀众生,宽容博爱学生先聚焦答案⑥,认为这个解释体现出了“仁”,即人在心上,把人当人看,不仅我是人,我之外的他人也是人,心中思人,来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卑只有按照这种平和谦卑的情感行事,才是“爱人”此处应明确:“仁”即仁者爱人,这一概念源自儒家思想,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与理解孔子将“仁”视作道德完人的代名词,而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仁者爱人”的思想,认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这一理念不仅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对答案⑤,师生得出如下结论:“仁”字的构造实际上充满着两人一体的意味,表示君臣一体、父子一体、夫妇一体不仅如此,“一体”也是超越血缘的情感共同体,是由血缘亲情向外扩展为一种更为普遍的感情心意相通与感同身受让互相理解变得可能,使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及需求,正如孟子所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指不忍心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因为有了这样敏锐的感受力,也就可以恰当地去爱他人和这个世界,从而将自我的情感与命运融入一个更大的群体、更大的命题之中此处应明确:“恕”即推己及人从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看,随意生造汉字意涵的现象比较突出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和课堂环节,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到象形字符固有的意义,并强调在阐释汉字时需有文献作为依据,如查阅相关字典,从而做出符合其本义的解读同时,我引入了《说文解字》中对‘仁’的阐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写作‘从千心’;以及对‘礼’的解释:‘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由“礼”的小篆字形,学生也推断出“礼”字的内涵:古代用作祭器的高脚盘中放着两串“玉”,古代玉是贵重的物品,用玉敬神表示人对神的敬重。

      礼”即举行礼仪、敬神之意由此告知学生汉字字形的推断不是任意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有可分析的意义,其中有某种符合现实的理据同时,还要在解释中关注文化汉字与文化有互证关系——汉字宛如一座文化宝库,其中蕴藏的信息为历史典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补充;同时,历史的记载也成为了我们深入理解汉字内涵的重要钥匙因此,解说汉字“仁”与“礼”,不仅需要文献依据,还需关注汉字背后文化的阐发学习活动二:关联文本,找寻依据阅读交流:这些对“仁”和“礼”的理解在《〈论语〉十二章》中能找到依据吗?“仁”和“礼”在章句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学生们积极发言,与教师共同探讨,逐步构建起章句内容与之前讨论的“仁”与“礼”内涵之间的紧密联系: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行为准则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比如,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卫灵公》)这即是实践仁爱的路径为何需终身践行恕道?皆因仁爱是贯穿一切大道的核心,加之人性中慈悲与自私的交织斗争,故而需时刻提醒自己,将恕道践行于终身曾子强调:“士人必须具备弘毅的品质,因为责任重大且道路漫长将仁作为自己的使命,这难道不是一项沉重的任务吗?只有至死方休,这难道不是一条遥远的道路吗?”(《泰伯》)这是行仁的要求,只有把行仁当作自己的责任,才会“死而后已”,可见仁是从生到死的追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是约束,“克己”也就是约束自己,朱熹认为是胜己,使言行符合礼人性虽有善端,却亦存违仁之处,故需修养身心,克己私欲,以成就以“仁”为本的理想道德人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勿”是培养一种遵循礼仪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最终导向形成整个社会的差序结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诗经》之作,初为祭祀讽谏之用,实为周代礼乐文化之要组成部分《诗经》让人的情绪得到有效调节,是诗教传统的源泉,也是实行礼乐教化的重要工具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此句谈及“仁”与“礼”的关系,孔子强调礼应以仁为内在,外在形式必须有对应的内在情感,人文教化应以仁为出发点和核心《论语》章句,其思想本质在于仁和礼于学习之道,教师应严谨引导学生,探求“仁”“礼”之核心依据仁是一种修养的功夫,这种功夫是在内在‘克己’与外在‘复礼’的双向入径中实现道德主体的不断向上超越。

      这种道德上的持续进取与超越,正是人们不断确认‘仁’为其生命导向与价值核心的关键所在仁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实践过程,更是一种道德境界‘仁’不仅与‘礼’紧密相连,还与‘弘毅’、‘克己’等高尚品格息息相关学习活动三:构建关系,引仁入礼小组探究:修改预习作业中学生所画《〈论语〉十二章》核心概念逻辑思维导图 学生们经讨论达成共识,认为内在的‘仁’乃外在‘礼’之精髓,而外在的‘礼’则是内在‘仁’的外在展现与实践途径所以,在思维导图中,应将仁放在中央位置,居仁以成礼让学生探究孔子对“礼”的态度与实践: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乡党》)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孔子很重视礼,自己本身就精通周礼、夏礼、殷礼,所以在生活中,他处处遵守礼,能够恰当地实践礼侃侃”“訚訚”“踧踖”“与与”,这些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都说明他极有角色意识,时刻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他深知礼不仅约束个人,更要求社会各阶层人士皆以此为准则,从而构建出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差序格局。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礼的尊重与遵守,背后则是一种道德自觉,礼的目的是整顿人间的秩序若无真挚内在情感作为支撑,礼将沦为空洞无物的形式当周礼已经成为天之经,地之义,被普泛化、绝对化,它一方面拥有了权威意义,另一方面也遭遇形式化的危机‘宽’‘敬’‘哀’分别为居上位者、行礼者、临丧者之根本,缺失此三者,礼便失去实质意义,沦为统治者束缚人性的手段所以,才会出现“季氏八佾舞于庭”这样逾越礼的行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前兆孔子因此疾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所以,孔子据仁成礼,引仁入礼,使礼这种外在的制度更符合人性的需要,也使礼有仁的内在支撑唯其如此,才会激发人的自觉与觉醒,将仁视为信仰与内在品性,通过学习不断培养并彰显,进而成就道德主体的仁者理想我们阅读《论语》,围绕仁、礼内涵及其关系,去梳理章句间和章句内部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经过对章句的归纳分析,理解孔子据仁成礼、引仁入礼的初衷和实践,才使得学生理解了孔子为什么是“至圣先师”,才真正使得孔子“百世而可知”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本文还是有着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读来加深记忆,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因为是语录体,尽可能的进行分类,这样方便学生记忆,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程度不一,就会导致有些学生不懂装懂甚至浑水摸鱼的现象,所以还是需要课后的讲解,这只是本堂课的第一课时,以朗读为主。

      时间的把握上还需要继续合理地分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秋学期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docx 2025年秋学期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docx 初中英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单词和句子整理(表格版)(2025秋).doc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docx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docx 12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docx 初中英语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单词和句子整理(2025秋).doc 初中英语新外研版八年级上册Unit 3 Make it happen单词解析(C部分)(2025秋).doc 初中英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Happy Holiday听力和重难点简析(2025秋).doc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高二上学期物理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pdf 2023-2024学年重庆市沙坪坝区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pdf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pdf 2023-2024学年重庆市渝北区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pdf 2024-2025学年山东济南章丘区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及答案.pdf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高二下学期生物期中考试题及答案.pdf 2025年陕西学考选择性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pdf 2025年甘肃学考选择性考试物理真题及答案.pdf 2025年福建学考选择性考试物理真题及答案.pdf 2025年辽宁学考选择性考试政治真题及答案.pdf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