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9页核心素养】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二则》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品行,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品评人物形象,感受经典文本语言的魅力,理解魏晋名士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分析少年早慧的原因,理解良好家风等文化因素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勾连现实,激发学生成为国之栋梁的愿望 三、教学设想 七年级学生已经在小学时接触了部分小古文,且现在的学生阅读面广,语感较好,要从字面上理解浅易的文言文难度并不大但是,经典文本的文化内涵却离学生的心灵有一定的距离在学习经典文本的过程中,我们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办法,以语文的方式,在语言文字的咀嚼和运用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从而达到对文化的深度理解和体认,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由《三字经》引出谢道韫 师: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里面有一段话:“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蔡文姬从小便能分辨琴韵,谢道韫能出口成诗这里的谢道韫就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大将军谢奕的女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文能吟诗咏雪,武能提刀杀敌让谢道韫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就是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今天我们学习的《咏雪》就记载了这句话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爱好文学,常招纳文士集于门下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叙魏晋时期的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2.介绍文学文化常识 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见《》本课“作品简介”“文体知识”栏目) 课件出示: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可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并通过对人物、对《世说新语》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1.听读课文 在听的过程中划出朗读节奏,标注重点字的读音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预设 课件出示: 节奏划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齐读、个别读 要求:读准节奏、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 课件出示: 重点句子的理解: (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译文:与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4.疏通文意 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点拨讲解,并明确全文大意见《》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设计意图】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阅读文言文,所以以“读”为主,着力于“言”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疏通大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三、品读理解,感受情趣 1.探究学习,感受情境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内容正因为“寒雪日”,才能引出“咏雪” (2)从文中哪些词语、细节能看出古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呢? 预设 “寒雪”“内集”“讲论文义”——其乐融融、情趣高雅 “欣然”“大笑乐”’——亲密无间、谈笑风生 (3)“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预设 示例一:更欣赏“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之态,“柳絮”是轻盈之物,而“盐”是颗粒之物,缺乏美感和动态感 示例二:更欣赏“撒盐空中差可拟”撒盐空中”更符合当时的景致,因为文中写的是“雪骤”之景,大雪猛烈密集时,难见雪花飘舞,“撒盐空中”的比喻或许更为真切地描绘出当时之景 (4)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你能看出他的态度吗?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预设 谢太傅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晚辈的赞赏,也说明他看重的是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
作者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2.熟读成诵,理解人物性格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揣摩几个人的语言,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 (2)全班分组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3)生自由朗读,背诵全文 师小结: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分角色朗读,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的人谢朗和谢道韫都是才华出众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做到“言”“文”兼顾,把文本学习“做”充分,适当涉及朗读的训练,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回忆你的学习积累,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 学生背诵展示,教师补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五、课堂小结 本文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的故事,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加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咏雪》 2、完成课本“研讨与练习”第一、三题 3、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翻译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约定假如有一天,你和同学约定星期天上午九点到公园玩,可是到了时间他还不来,你会怎么办?(1~2名学生作答)古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与人约定的事情的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2.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交流点拨】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3.强调重点词语: (1)与友期行(约定)(2)太丘舍去(舍弃) (3)去后乃至(才) (4)门外戏(玩耍) (5)尊君在不(同“否”) (6)相委而去(舍弃) (7)则是无信(信用) (8)下车引之(拉,牵拉) (9)入门不顾(回头看) 4.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深层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交流点拨】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
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辞严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交流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交流点拨】 (1)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2)同意。
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五、分组讨论,内容解读 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明确: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文中有几位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