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高二语文诗歌鉴赏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答案.doc
59页语文】高二语文诗歌鉴赏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①(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行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注释】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C解析: (1)C(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①他乘坐封舟破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 (2) “天畔一舟横,长风行” 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他乘坐封舟破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使命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写初见钓鱼岛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⑴C; 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①他乘坐封舟破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杜甫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① , 歘见②麒麟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注释】①骅骝:赤色的好马②歘见:忽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对韦偃画马作整体评价“画无敌”,并表达了喜爱之情B. 颔联写韦偃作画的过程轻松、洒脱、迅捷,但显得有些游戏心态C. 颈联正面展现绘画的内容,两匹马情态不同,但引起诗人对骏马的想象D. 全诗借韦偃所画骏马的形象,寄托了诗人特定时代产生的特定情感2)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试从思想情感角度作具体分析 答案:B解析: (1)B(2)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良马同生共死表现作者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这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本色”相符。
【解析】【分析】(1)B项,“但显得有些游戏心态”错误戏拈秃笔扫骅骝,数见麒麟出东壁”,这两句诗是说,画家提起秃笔好像在闹着玩似的,不费吹灰之力,竟一挥而就地画出了千里马,它们形象生动可爱,宛若珍兽麒麟一样,蓦然间就出现在草堂的东壁之上这里的“扫”字和“出”字,把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这表现了韦偃画马所具的深厚基础和过硬本领 (2)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从思想情感角度考虑杜甫的作品中除了感时伤己外,更多的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忧国忧民杜甫的作品中除了感时伤己外,更多的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忧国忧民结联“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是说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能到哪里去寻找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同生共死、匡济时危呢?这里说明了良马是多么难得,而发现良马的确远非易事作者面对内乱外患,战争不息的多事之秋,这两句寄寓了作者渴望人才,选拔贤能,颇有“忧时思将帅”的深刻含意,这也充分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怀伤时的崇高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B; ⑵ 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良马同生共死表现作者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这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本色”相符。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阅读下列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释】汴河,京杭大运河洛阳段,隋统一后,隋炀帝组织挖掘1)两诗都以 ________为题材,从表达方式看,李诗主要运用描写,皮诗则主要运用________ (2)简析这两首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解析: (1)汴河;议论(2)①李诗借汴水东流、杨花纷飞的无限春意来反衬隋家宫阙的衰败,表达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②皮诗对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予以批驳,认为汴河的开凿改善了交通,历史作用深远,如果没有发生“水殿龙宫”事件,其功绩堪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解析】【分析】(1)《汴河曲》《汴河怀古》可知,题材是“汴河”;“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这是议论,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李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皮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 故答案为:⑴汴河;议论 ⑵①李诗借汴水东流、杨花纷飞的无限春意来反衬隋家宫阙的衰败,表达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②皮诗对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予以批驳,认为汴河的开凿改善了交通,历史作用深远,如果没有发生“水殿龙宫”事件,其功绩堪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题材的能力特点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怀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思乡怀远(人)诗/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王维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③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释】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规定一些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③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B. 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 尾联以“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是写自己,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D. 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呈现笔力雄大、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①惜别之情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第二句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忘身”“报国”两句体现出来赞叹之意③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的决心尾联表示不能像书生一样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当弃文就武,有一番作为 【解析】【分析】(1)C项,“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表述错误,“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句表现了作者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因而这两句诗不能作牢骚语看待,更不能解读为“凄楚之情” (2)从诗歌标题来看,“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送”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故应考虑分别之时的不舍;从诗歌内容来看,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写友人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友人立功报国的思想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表达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惜别之情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第二句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忘身”“报国”两句体现出来赞叹之意③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