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 静夜》学案 苏教版.doc
10页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 静夜》学案 苏教版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图画美、语言美、新奇美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静夜》 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拼音 漏出( ) 鲛人( ) 模糊 ( )( )2.解释下列词语1)笼罩:(2)疏星:(3)鲛人:(4)流珠:3.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2)朗读提示:①把握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意思忧郁的感情基调②朗读节奏要轻松、柔和、舒缓。
③注意朗读节奏(不能读破词)和重音(强调和突出的部分)范读:月光/ 淡淡,笼罩着 /村外的/ 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 /疏星天河 /何处?远远的/ 海雾/ 模糊怕会有/ 鲛人 /在岸,对月 /流珠?(3)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朗读,师生点评,最后集体朗读三、探究赏析1.哪些是写实的诗句? 2.哪些是想象的诗句?知识链接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3.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4.在诗中“鲛人”指哪一类人?(温馨提示:联系作者及时代背景来理解)5.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6.根据提示点拨背诵诗歌四、积累迁移1.一首诗歌往往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学习诗歌不但要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还要体会其中精粹的艺术魅力试体会本诗中的写作特色●备教卡片《静夜》在写法上有美、雅、奇三个特点①音韵美。
这首诗不长,仅8行2节,节奏匀称第一节诗1、3行,2、4行分别押韵,韵脚间隔回环,诗句错落有致诗的1、2行及3、4行两两对应,句式整齐,旋律基本相同,有一种齐整的美第二节1、2、4行押韵,句式结构与第一节相反,具有一种音乐的流动荚全诗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幻想色彩②环境雅第一节诗写景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③想像奇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2.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的身边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1.仿写新诗。
运用联想和想象,围绕“家乡”仿写新诗2.推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天上的街市》二、1.缥 缈(piāo)(miǎo) 笼罩( lǒng) 漏出( lu ) 鲛人( jiāo)2.(1)缥缈:也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2)甚:很、极3)闲游:悠闲地逛4)定然:必定5)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6)模糊:不分明,不清楚;混淆3.(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2)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3)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三、1.──联想和想像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
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2.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美好的想像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如:牛郎织女骑牛图 牛郎织女闲游图3.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2)第一节的两个比喻特别美第一个比喻的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第二个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3)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像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4)“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5)“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4.明确: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通过织女的努力抗争,王母娘娘才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织女被四天牢,牛郎带着两个孩子隔河相望,他们过的是那种没有自由,相望却不能相聚的痛苦生活在诗中,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闲游,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5.明确:寄寓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静夜》二、(一)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 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三、1.明确: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2.明确: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跤人对月流珠的情形3.参考: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校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4.明确: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奈和惆怅情绪四、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