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乡土情结》相关诗词.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1810****630
  • 文档编号:211047278
  • 上传时间:2021-11-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乡土情结》相关诗词 《乡土情结》相关诗词 1、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2、秋 思唐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 想到家乡的气候变化要写封信却不知从何说起。

      唯恐时间急迫,匆忙中没能表达清楚,捎信的人要走了,我把封好的信又打开,再看一遍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3、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这是诗人对于妻子发来的关于自己归期的问信的直接且直白的回答这句诗看似平直,但却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潜在的情感内容君问归期未有期”,这是诗人最不愿给出的却又是只能如此给出的唯一的答复,可以想见,在这句平直的答复的后面,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哀伤、惆怅和无奈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我认为这是全诗中写得最精彩的一句雨涨秋池”来暗喻思亲怀乡之情也是至为贴切的妙笔春愁如流水,虽然绵长,却也至少还能够“东流”,可以排遣;但这思亲的怀想,却是如秋池雨漫,时时增长却又无处可消磨渲泄的这种思亲怀乡之情在胸中不断地郁结,却无处、无法排遣,直至壅塞,涨得人胸闷心痛这样的思亲的痛苦,实在是比尚可暂时排遣的愁绪更深、更甚!三四两句虚写,是诗人对企盼中的未来终于能够还乡与妻子重逢时的情景的想像描述因为归期无定又愁思难遣,所以只有以希望和期盼来自慰和安慰远方的至亲之人这种很自然的然而又是无奈的期许,虽然是一种积极的努力却也依然充满了苦涩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里又用了一个“巴山夜雨”一首只有二十八个字的诗里,却有八个字是重复的,看似罗嗦浪费,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最佳表现方式当羁旅生涯结束,亲人终于得以重逢,面对面,手牵手,但是所谈的竟然还是不得见面时的情境,可见这别离相思之苦有多深只不过往日的苦思如今回味,已经化为温馨的记忆,此“巴山夜雨”不是彼“巴山夜雨”,已经变成了滋养亲情的新的养分 4、渡桑乾唐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那些含义? 2.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①是“年”的代称②点明诱发思乡之情的季节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 (2)①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②就在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乾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这就曲折地表现了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赏析: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

      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读到这首诗,请想一想吧,难道自己不曾有过这种非常微妙同时又非常真实的心情吗? 5、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离诗中的“汉江”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这首诗往往引起人们感情上共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问: “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个“断”看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它强化和加深了贬居岭南蛮荒之地的与世隔绝的封闭,以及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的孤寂、苦闷和思念的生活境况更写出了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 6、长干曲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唐。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茫茫大江之上,一位船家姑娘,自停其船,自报乡里,主动地去和偶尔相逢的邻船的小伙子攀话,打听对方的籍贯乡里是长期飘泊不定的水上生活使人感到寂寞难耐,想找个人说说话?是敬重他行船的本领,从心底里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诗中并没有说,都留给读者去想还未等到对方回答,又迫不及待地自报籍贯情思的热切,待人的坦诚,活脱脱地表现出了姑娘的豪爽与纯真然而,豪爽中又有羞涩与端庄所以,就在“停船暂借问”的那一瞬间,这位聪慧的姑娘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与莽撞,可能会导致被人误解的难堪于是,顿生剖白之心,赶紧改口说:“或恐是同乡”在质朴平淡的描述中,将人物极为细微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写得情趣盎然,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 朴之极,自然之极 7、游子吟 8、菩萨蛮 晚唐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本词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人物美——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然而更深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