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备战高二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易错试卷及详细答案.doc
63页20诗歌鉴赏备战高二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易错试卷)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潜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濯锦古江头③ , 飞景还如许!【注释】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③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B. “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C. 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D.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 (1)D(2)①虽然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②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分析】(1)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2)“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
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故答案为:⑴D;⑵①虽然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②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唐]李贺①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② , 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③;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注释】①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或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的批判②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③鼍鼓:用扬子鳄的皮制作而成的鼓1)诗歌前九句通过场景描写,写了宴会的________和________景象,为尾句抒情造势注意:要求填写两个四字的成语或短语) (2)有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即事抒怀诗,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解析: (1)觥筹交错;歌舞升平(2)这是一首即事抒怀诗①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其后四句写了音乐歌舞的美妙,突出了酒宴的辉煌与美好②其后两句讲述春光正好,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桃花随风如雨而落,但死亡紧随而来③尾两句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死既可悲,生也无聊”的苦闷心理答政治讽刺诗也可,理由如下:①注解;②诗歌前11句讲述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③尾两句使用反语,暗带讽刺,说“统治者能喝酒喝吧,死后什么都喝不了,即便是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也不可能了”] 【解析】【分析】(1)本题中,先根据题干要求“诗歌前九句通过场景描写”,理解这九句含义理解诗句含义:酒杯用的是琉璃钟,酒是琥珀色的,还有珠红的。
经过烹、炮的马肉(龙)和雄雉(凤)拿到口中吃的时候,还能听到油脂被烧烤时的油爆声,像是在哭泣用绫罗锦绣做的帷幕中充满了香气罗帏之中,除了食品与酒的香气外,还有白齿的歌伎的吟唱和细腰的舞女和着龙笛的吹奏、鼍鼓的敲击在舞蹈题干要求“两个四字的成语或短语”,所以写的是觥筹交错和歌舞升平景象 (2)诗的前九句都是在写宴会的景象,应对其景象进行概括,即“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其后四句写了音乐歌舞的美妙,突出了酒宴的辉煌与美好”,这是“即事”,眼前之事写景常常是为了抒情,而且要阐述的是“抒怀诗”的理由,要侧重分析为什么抒怀,所以对写情的其后两句不能像写景那样简单概括,而是需要具体分析:其后两句讲述春光正好,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桃花随风如雨而落,但死亡紧随而来常常结尾才是卒章显志之处,所以尾两句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死既可悲,生也无聊”的苦闷心理如果答政治讽刺诗,那就要围绕其讽刺意味答题注释常常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根据注释“①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或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的批判”可以看出政治讽刺意味注解;而诗歌前11句描绘了歌舞升平的景象,如喝酒用“琉璃钟”,其形容酒杯名贵等,可见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既然要说其实政治讽刺诗,那么要看出诗歌末尾抒情表达的深层意味,尾两句说“劝你们要像他们那样,终日喝个酩酊大醉吧,由于酒已被你们喝光,酒鬼刘伶坟上已经无酒可洒了”,其实是一种反讽手法,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 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⑵ 这是一首即事抒怀诗①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其后四句写了音乐歌舞的美妙,突出了酒宴的辉煌与美好②其后两句讲述春光正好,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桃花随风如雨而落,但死亡紧随而来③尾两句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死既可悲,生也无聊”的苦闷心理答政治讽刺诗也可,理由如下:①注解;②诗歌前11句讲述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③尾两句使用反语,暗带讽刺,说“统治者能喝酒喝吧,死后什么都喝不了,即便是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也不可能了”点评】 (1)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查,回答此题是要注意逐句翻译,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白话译文: 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2)本题是对诗歌情感思想的考查,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分析。
可以是整治讽喻诗,诗歌前九句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了宴会的斛筹交错、歌舞升平的景象,为尾句抒情造势,最后两句,“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表明劝酒,实则反语,讽刺意味浓郁也可以是即事抒怀诗,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极尽赞颂接下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伤感苦涩之情尽显最后,“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一带祖咏曾游宦范阳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燕台一去”就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落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B. 前两联用汉家大将营中喧声重叠的笳鼓声、严冬傍晚高悬的军旗来反衬军营中号令的严肃、军威的赫然C. 颔联中反射着寒光的“万里”“积雪”,暗示了条件的艰苦,但读来并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反而显得异常壮伟D.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所见所闻,抒望中所感,格调髙昂,感奋人心,体现盛唐诗歌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气象2)诗歌尾联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①用典②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表现诗人想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感情③运用典故,使得情感表达丰富而含蓄蕴藉 【解析】【分析】(1)B项,反衬,错误,应该是暗写军营中号令的严肃、军威的赫然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作用: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前两联没有用反衬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用汉家大将营中喧声重叠的笳鼓声、严冬傍晚高悬的军旗来暗写军营中号令的严肃、军威的赫然 (2)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
表达了诗人也想和班超那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感情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突出诗人的报国之志,考生据此分析即可用典的作用一般是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用典②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表现诗人想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感情③运用典故,使得情感表达丰富而含蓄蕴藉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