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docx
10页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学问点汇总 我会写: 昼:昼夜 白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田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田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说明 jiè押解 xiè 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供应 形近字: 昼(昼夜)尽(终点) 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其次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然自由、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由欢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溢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动身,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出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闻目睹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酷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闻目睹,宠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密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好玩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早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 早晨,孩子们当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奇妙的声音时,突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裂的声音唉,太令人悲观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则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好像听懂了小主子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从中体会到孩子悠然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 依据诗歌內容,绽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渐渐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美丽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他一面举起冰块,一面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当当,如同玉磬发出的响声穿林而过,深远高亢突然,叮当 一声,冰块从小孩子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嘹亮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眼中满是无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季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
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宠爱劳动你看,在茂密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呈现了农家夏忙时喧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 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仿照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注解: ①昼(zhòu):白天 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当肯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微课讲解) 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季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苦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酷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宠爱和赞扬之情 《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闻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主题: 《稚子弄冰》从小孩无趣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做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淘气、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宠爱之情 译文: 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注解: 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④钲(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⑤馨(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⑥玻璃:一种自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微课讲解) 鉴赏: 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欢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兴奋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嘹亮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悲观的表情 诗中从三个方面上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如同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嘹亮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村晚》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主题: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描写了自然景物改变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然自由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宠爱和赞美以及对悠闲安静的农村生活的憧憬之情 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沉没 ④漪(yī):水中的水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微课讲解) 鉴赏: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特别幽雅漂亮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季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气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安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则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仔细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淘气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