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检测附答案解析.pdf
8页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单选题(共一、单选题(共 7 题;共题;共 14 分)分) 1.下列对划线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颁发: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 B.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 诺贝尔奖由 4 个机构(瑞典 3 个,挪威 1 个)颁发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 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C. 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 D.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建树:建立的功绩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B. “听着,朋友,”他们说:“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C. 记者在一些家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 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D. 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它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在于豁达而豪放,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 胸怀 3.下列各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频有建树。
B. 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 仲栽的各国议会联盟 C. 1867 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颚收入 D. 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 4.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诺贝尔(nu) 颁发(bn) 逝世(sh) 卓有成效(zhu) B. 渗透(cn) 授奖( shu) 巨款(kun) 即日(j) C. 瑞典(ru) 挪威(nu) 疗法(lio) 仪式(y) D. 遗嘱(zh) 拨款(b) 贡献(gng) 荷兰(h) 5.下面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再见了,奥地利 50 先令钞票上的弗洛伊德再见了,塞尚和你的苹果再见了,阿波罗和亚历山大大 帝 B. 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C. 蟋蟀在青草中快乐地弹琴 D. 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 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总会招来许多质疑或嘲讽,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沈从文 以证明评委的有眼无珠 托尔斯泰、卡夫卡等无缘该奖的大师必然被再一次提起 在马悦然对中同作家有些吞吞吐吐的评说中 而这个时候,评委中的汉学家马悦然照例会通过中文媒体说说话 又总会牵出一个已故作家的名字来 以满足中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爱恨交加的情结 A. B. C. D.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低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 B. 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C.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D. 通过对商品、场景、消费者的智能化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实体店中应用 二、现代文阅读(共二、现代文阅读(共 2 题;共题;共 37 分)分)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 年 12 月 10 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 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 X 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 ,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 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 南,他于 1864 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 4 个机构(瑞典 3 个,挪威 1 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 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 12 月 10 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 斯陆举行 1867 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1896 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 5 种诺贝尔奖金诺 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 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1)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说说其交代了哪些内容 (2)概括第段的内容和作用。
(3)第段是新闻结构中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4)“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 年 12 月 10 日电”在消息中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问题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王鹏程 于军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 月 18 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 E300 小轿车, 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 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 4S 店的报价是 13 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 就是丢了点儿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 月 23 日下午 4 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 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 10 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 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 7 时到 9 时, 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 3 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 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 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儿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 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 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破璃,赛车手以每小时 70 公里的速度向这块 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 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 100 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破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 11 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 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
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4 年 11 月 12 日,湖北一位环卫工人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 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该环卫工人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2014 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人的交通事故达 117 起,每 3 天就有一起;其中两 起为死亡事故,25 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 去年 3 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对,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受了皮外 伤 建议:赴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 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拋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 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以处以警告或 5 元以上 50 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 20 元以上 200 元以下罚 款。
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 废弃物,可以处 20 元以上 50 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 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 2015 年 3 月 24 日浙江日报) (1)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引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主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概括了主要内容 B.“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 呼吁人们要珍惜保洁人员的劳动成 果 C.文中的插图,描绘了行驶中的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酒瓶砸中的场景,意在配合这则新闻,说 明酒驾的危害性很大 D.记者报道这则新闻,主要是告诉人们:“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更是一种违法行为, 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不容忽视。
(2)新闻从“张先生高速公路上驾车,被矿泉水瓶砸碎挡风玻璃”写起,有何作用? (3)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 (4)根据这则新闻内容,探究“车窗抛物屡见不鲜”的原因 三、综合题(共三、综合题(共 2 题;共题;共 14 分)分) 10.填空 (1) 新闻也叫________,是报纸、广播等媒体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________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知媒体】某中学校报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莫言 获奖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传统媒体 新兴媒 体 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 互联网 比例12.7%1.6% 30.5% 55.2% 根据表格内容,请将该问卷调查的结论补充完整:从新闻的获知途径来看,________ (2)【话标题】莫言获奖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莫言获奖的相关消息,以下是部分新闻媒体 报道的标题: 谁给了莫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