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草稿).doc
13页规划第十稿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2011—2015 年)根据国家、江苏省、连云港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结合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发展实际和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本规 划序序 言言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源于 1802 年敦善书院,始建于 1906 年的板浦中学堂,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百年跨越,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学校于 1995年被确认为首批省合格重点中学2008 年 10 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定名为“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并沿用至今2007 年底转评为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2004年 4 月 5 日成功举办了八十年华诞盛典作为海属地区革命和教育的摇篮,学校秉承“崇真敬业”校训,形成了“尊孔尚实、兴学育人、爱国图强”的光荣传统,成为一所集贤聚英、人才辈出的百年老校近年来,学校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初步构建了以“盛德厚学”为核心价值观的多维管理体系;形成了“追求卓越、臻于至善”的干部、教师与工勤队伍;建构了融“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为一体的具有“目标整体性、结构多元性、选择灵活性、教学差异性”四大特征的课程体系;强化并凸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实绩;艺术体育等学校传统项目得以继承发扬并屡获佳绩。
学校现占地面积 48427 平方米,在校学生 4673 人,教学班级 74 个,生均面积 12 平方米;图书馆藏书 9 万册,生均藏书 20 册;学校绿化面积 1345 平方米;专任教师 258 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 9 人,研究生在读 23 人,占教师数 14.5%;教授级高级教师 1 人,特级教师 3 人,高级教师 93 人,中级教师89 人,占教师数 76.5%;30-40 岁教师 100 人,30 岁以下教师 54 人,占教师数65% “十一五”期间,教师发表论文共计 1074 篇,各级获奖论文 423 篇,完成市级以上课题 15 个现为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优质生源基地,并先后获得了全国群体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九五”科研先进学校、中央教科所德育实验先进学校、省文明单位、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省健康促进学校、省绿色学校、省中小学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依法治校先进基层单位、省体育先进学校、省培养足球后备人才重点学校、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中学一级图书馆、省标准化实验室、市首批名校、市教学优秀质量奖、市教学管理进步奖、市教学特色奖等众多荣誉称号,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认可。
未来五年,是学校进入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到 2015 年,全省所有高中达到优质高中标准到 2020 年,建成 100 所全国一流的高中” 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清醒地认识到,在顺应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百年老校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不够明显;教师教育理念亟待更新,梯队建设力度不足;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学科优势不足,教学改革与研究效益有待提高;德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办学条件及效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向高校输送优秀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需逐年提高,学校的社会认同度和美誉度需进一步提升等。
学校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牢固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符合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要求的德学兼备、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世界公民,促进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第一章第一章 总体战略总体战略一、办学思想一、办学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秉承“盛德厚学”校训,大力实施文化立校、教学强校、科研名校、名师扬校、设施兴校战略,坚持教学优质化、发展多元化、办学特色化、校园现代化、环境生态化,致力深化改革、精致管理、提高质量、越位赶超,打造百年名校品牌二、总体目标二、总体目标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科学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精品发展;建成师有品位、生有特长、校有特色、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百年名校;至 2013 年高效规划并建成一所自然、历史、理念交融的百年新校;至 2015 年达到省五星级普通高中、省 100 所全国一流高中标准,争创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彰显学校办学的国际化特色;至 2015 年底基本完成 110 周年校庆筹备工作。
三、工作原则三、工作原则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全面发展第二章第二章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一、规划目标一、规划目标坚持“文化立校” ,将创建优美的物质文化与创建科学的制度文化、优雅的行为文化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结合,进一步浓郁、彰显“盛德”文化内涵,使学校文化既符合时代特点又富有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铸品牌、树形象”的功能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以史育人,积淀、挖掘、整合、提炼校训、学校精神、文化传统、办学理念等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以处处体现百年文化传承与发展打造“校训、校歌、校史”三张文化名片,成为省内著名、国内知名的文化特色学校二、具体内容二、具体内容1..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三个吻合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三个吻合一是校园人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绿化面积等各项硬件设施符合五星级高中标准,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校园生态环境等物质景观系统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和谐相融二是学校建筑和景观设计风格与百年校史相吻合,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厚重感三是校园布置与学校“盛德”文化相吻合,每一处景观都能够对“盛德”文化进行诠释2 2..制度文化建设达到两个统一制度文化建设达到两个统一一是规范化与个性化统一。
对现有制度文化进行研究和总结,使学校规章制度不仅体现规范性,而且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二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能覆盖学校管理的每个层面,而且能突出师生的做人准则、价值观念,实现规范作用与激励作用的结合3..行为文化建设围绕一个主题行为文化建设围绕一个主题行为文化建设围绕“盛德”文化主题展开,引导广大师生认真解读,用以励志修身,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以行为文化的内在约束力来规范师生言行举止,使之体现学校精神和时代特征,符合社会文明进步要求,成为培养师生文明行为习惯和提升学校美誉度的有力保障4..精神文化建设突出三个彰显精神文化建设突出三个彰显一是彰显校史激励功能浓缩书院校史精华,萃取、发扬不同时期校史的精神特征,展示校史文化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开发“百年海中校史文化”选修课,引导学生学习前辈先贤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搞好校史馆的建设,以此作为学校文化的溯源和载体,使之成为学校的魅力文化名片,并发挥其德育作用、美育作用、宣传作用及融资作用编辑校史名人集,充分发挥知名校友作为学校精神文化象征的影响力,发挥示范激励作用二是彰显“盛德”文化熏陶功能深层次解读校训、办学理念及校风、教风、学风的丰富内涵,将“盛德”文化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使师生通过文化熏陶,在道德和学问上具备更高修养,彰显主题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是彰显校园文化引领功能教师拥有全新的教育思想,拥有敬业爱生的美德,拥有自主发展规划,拥有丰厚的知识基础,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艺,拥有幸福的生活感受学生具备“勇敢、坚毅、亲爱、精诚”的学校特质,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构建坚实知识基础,提升优良学业成绩,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成长为德学兼备、身心健康,具有探究精神、责任意识、国际视野、团队精神、竞争力强的现代公民三、实现举措三、实现举措为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着重抓好七方面工作1.精美校园环境切实抓好学校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大气深沉的校园环境,以优美的的校园环境物化学校文化建设成果2.精致校史研究加强校史研究,做好校史修订工作,注重挖掘书院文化内涵注重发挥优秀校友的激励作用,加强校友联络,编辑“知名校友集” ,使优秀校友的创业历程和成就、人生经历和感悟成为校本文化资源,增添学校文化的厚重性3.浓郁文化气息进一步加强校史馆建设,使校史馆全方位、多维度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和学校精神;挖掘紫藤长廊意蕴,增设校标、文化墙、石景、雕塑等文化景观,为校园各楼馆增设名牌,为长廊增设系列楹联,对校园景点和建筑名称作文化阐释;加强楼馆内部布置的文化要求,使之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浓厚校园文化气息。
发挥校歌潜移默化、凝聚人心、鼓励师生开拓创新的育人功能4.传承海中精神修订校风、教风、学风,使之内涵丰富,与时俱进挖掘、解读校训、海中精神,使之凝聚人心5.研究文化理论确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总结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和不足,做好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工作6.加强文化传播提升校报、校刊、校园网品牌和质量,增加其学术含量、育人功能,并以之为平台,宣传学校文化建设经验,展示学校文化建设成果,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文化墙、走廊、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思想宣传阵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7.整合文化资源彰显学校文化的地域特色,依托板浦地区“四名” (名山、名城,名人、名著)地域文化资源,挖掘、提炼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养料,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积极与省内外名校进行常态化联谊交流,学习和借鉴,优化特色第三章第三章 德育德育一、规划目标一、规划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重点加强理想信念、优良传统、文明礼仪和行为养成教育,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不断丰富德育资源和载体,注重以德立德,以德育人;倡导熏陶渐染、体验浸润式德育和学生自我设计、自主成长意识,引导师生共同成长,励志修身,提高全面素养;继续打造“爱心、诚信、责任”三张德育名片,充分发挥德育的精神滋养和激励功能,培养学生具有“勇敢、坚毅、亲爱、精诚”的海中特质,盛德勤勉,厚学笃行,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德育科研,创新德育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盛德润世,厚学至善”海中德育品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具体内容二、具体内容1.浓厚全员育人氛围有效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拓展德育实施的途径,优化特色育人环境2.丰富多彩德育活动开展建设和谐校园、争当文明使者、学会感恩、砺志体验、远足活动、举办成长沙龙、评选校园之星、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艺术八大活动,让学生经受锻炼,获得体验,提高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推行优秀班主任和校园之星自主申报和公开评选制度,逐步实现校级骨干班主任达 70%、市级以上骨干班主任达 30%且有一批全省知名德育工作者的目标4.加大德育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提升德育科研水平5.总结学生社团管理经验构建一套高效、灵活的动态管理体系,建设三至五个特色鲜明的省市级优秀社团,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社团骨干,发挥优秀社团及社团骨干的辐射引领作用丰富学生志愿者的特色活动三、实现举措三、实现举措1.创建并完善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协作体系发挥年级家长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