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语文第一讲1.doc
49页1第一讲樊迟、仲弓问仁《论语》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2、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对孔子“仁”的思想内含的理解教学内容:一、作者简介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早年贫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后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国,宣传其学说,终不为世用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二、背景简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一2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 “人之干”,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 “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礼”的价值也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三、内容评述第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
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第三段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 “敬”、 “忠” 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3四、艺术赏析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爱人” “知人”便道出了孔子“仁”的思想内涵樊迟的鲁钝、子夏的聪颖、仲弓的不谦恭的性格,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五、思考练习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 《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第二讲老子二章《老子》教学目的:1、使学生正确了解老子思想内涵,科学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教学重点:1、对老子二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教学内容:一、作者简介4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 , “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二、历史背景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 ,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 “不乱为” ,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译文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了丑;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而显,音和声相配而和,先和后相邻而随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正人 “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强力主宰;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而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5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四、内容评述第一章内容分两层: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第二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 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 “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子》中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五、艺术赏析1、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如本课第一章:其中的“生” 、 “成” 、 “形” 、 “盈” 、 “恒”都是 eng 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62、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用张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3、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本课第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句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一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六、思考练习1、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2、 “损有余而补不足” ,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 ,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3、 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2、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73、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七、补充资料1、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2、轶事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
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 ”“之上又是8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又问 “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第三讲大同《礼记》一、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对人类美好理想热烈追求的精神,树立为人类美好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2、深刻认识本文提出的“大同”和“小康”的思想内涵,正确分析其与我们现在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渊源关系,及其异同二、教学重点正确分析理解本文 “大同”和“小康”的思想内涵三、作品简介《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内容基本上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相传是西汉宣帝时戴圣所9辑,今传本为东汉郑玄注本,共四十九篇。
《礼记》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与《周礼》、 《仪礼》合称“三礼”,为后人研究古代礼制文明及早期儒家思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的《大学》、 《中庸》两篇,在宋代与《论语》、 《孟子》合为《四书》四、背景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人们反对纷争,对国家、民族大一统热烈追求,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可惜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只能退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实现“小康”社会这也是人们对于儒家理论的新思考西汉宣帝时,戴圣辑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而成此书五、译文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10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