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编】海洋与生命(教案)2021.docx
6页精品文档海洋与生命童裳亮[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与生命的密切关系,认识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2 、学习本文按事物质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以及综合运用多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按事物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以及综合运用多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2、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本文按事物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的写法;[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重点将本文的知识点运用概念图方式进行条理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逻辑顺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上课之前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大家都知道是“类人猿—— 类猿人——猿”,如果再问,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了;如果再问,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呢,可能大部分同学都说不清了;今天我们学过这篇文章就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现在就开始我们的生命之旅——《海洋与生命》 ( 投影: 海洋与生命 )二、作家及背景:童裳亮,山东海洋学院教授、 科普作家;1936 年生,浙江临安市人; 本文是他为《科学实验》杂志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三、课文研析(一)解题、学习说明文知识大家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讲了哪些内容?课文讲了“海洋” 、“生命” 及 “海洋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我们理解的重点应放在“与”字上,即海洋与生命的关系上;这种说明事物之间关精品文档系的说明文,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大家通过阅读第五册知道,依据不同的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实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实物说明文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景泰蓝的制作》,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是事理说明文;现在大家阅读有关事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见“单元训练目标” )好,大家了解了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这篇文章;(二)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三)内容研析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十分明晰的,一共有三个小标题,最后还有一段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问题一:作者为什么写这四部分内容?这四部分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先来看这四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最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部分:浩瀚的海洋问题一:这部分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浩瀚)问题二:这部分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海洋的“浩瀚”? (“大”、“深”)问题三:为了说明海洋的“大”和“深,”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列数字 2、作比较,此外还进行了假设) 问题四:“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列数字: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而确切的印象;但是要注意数字的准确性、真实性,对于一些估计的数字要交代清楚,而且应力接近实际; (见第五册 P18)作比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还有一点就是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问题四:文章开头的两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描述;作用:非常生动,形象,描述了海洋的美丽景象,以人入胜)总结:总之,这一部分概括说明了海洋的既大又深;那么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突出海洋的“大”和“深”呢?这和下面的内容有何关系呢?让我们先看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生命的摇篮问题一:这部分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摇篮”;什么是“摇篮”?语的解释是“可摇动的婴儿卧具;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发源地”;“生命的摇篮”也就是生命的“发源地” ;这一部分是讲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那么,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呢?这一部分就回答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 问题二: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分为以下几个小问题来认识;1、我们的祖先是诞生于陆地还是海洋? (海洋)( 6)2、生命在海洋中是如何诞生和演化的?这里需要了解海洋生命诞生和演化几个阶段;海洋“异养生物”——细菌(约 32 亿年前)海洋“自养生物”——蓝藻(约 1 亿后)海洋“动物”和“植物” (动物如“原生动物” 、“海绵动物”⋯⋯;植物如海洋藻类等)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 (以“亿年”记)3、生命为什么没有诞生于陆地,而是诞生于海洋之中?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生命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条件一:海洋提供了生物组织必须的“水”;水对生物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陆地上也有水,为什么生命没有在陆地上诞生呢?(陆地上水少,而海洋水多)条件二:海洋提供了生物必须的养料——“无机盐“;生物诞生和发展除了水,还需要“无机盐” ;研究:陆地上也有无机盐,为什么生物不能吸取呢?(陆地上无机盐原始生命不能直接吸取,而海洋中的无机盐可以毫不费用力地吸取;)条件三:海洋提供了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原始生命诞生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温度条件; 这一点只有海洋具备, 而陆地不具备;科学知识:水的比热大,加之水体浩大,所以温度变化小;而空气比热小,温度变化大;条件四:海洋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水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小结:文章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了原始生命为什么诞生于海洋的原因;这些条件只有海洋具备,而陆地不具备;4、高等动植物又是如何诞生的呢?通过以上的说明,我们明白了生命在海洋中诞生的过程和原因,这还只是说明了海洋中的动植物诞生的过程,但是海洋中的动植物都是低等的,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则是在陆上诞生的,因此,还必须说明陆地高等动植物是如何诞生的;这一部分首先说明了海水由淡变咸的过程,并用我们人体血液是半咸的来作证;其次重点说明高等动植物在陆地上诞生的过程及原因;最后说明部分高级动植物返回海洋;总结: 这一部分首先说明了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和发展过程,接着说明了为什么原始生命能够得以在海洋中诞生的原因,最后说明了高等动植物诞生演化的过程,从而说明了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由果及因,条理分明,层次清晰,语言准确、通俗;很显然,这一部分应该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辽阔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大家也知道了陆地上最高等的动物——人类,其祖先是海洋中的动物;当看到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鱼儿,不知大家是否想到,这可就是我们的祖先啊!不知道这些鱼儿将来还会不会也变成人?海洋诞生了我们人类,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她不仅生育了人类,也养育了人类,正如文章第 18 小节所说的“辽阔的海洋, 昔日是生命的摇篮, 如今是天然的牧场”, 好,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海洋能为我们人类提供哪些东西;第三部分 天然的牧场“牧场”是指哪里?(草原)这里指哪里? (海洋)所以这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比喻);牧场为牛羊提供了充足的草, 海洋为人类能提供丰富的资源; 这一节是一个过渡段,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写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第三层:写丰富的海洋植物——具有多种作用海洋真是个宝藏啊!第四部分 结尾概述祖国辽阔富饶的海疆,展望祖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景;(四)结构分析现在我们回到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上来: 作者为什么写这四部分内容?这四部分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第一部分:突出了海洋的“大”和“深” ;这是为后文说明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天然的牧场打基础;没有辽阔浩瀚的海洋就不会有孕育生命的环境,也就不会有今天丰 富的水产资源;第二部分:阐述了生命在海洋里得以诞生的原因及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说明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阐述了海洋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从而强调了如今的海洋是生命的“天然牧场”,与生命有着密切的联系;第四部分:概述我国的海洋情况,展望前景;总之,第一部分为第二、第三部分打下了基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从过去、现在两个时间维度论述了海洋与生命的关系,最后联系我国海洋情况,并进行了展望;从四部分的关系上看,第一部分是“因” ,第二、三、四部分是“果” ,“先因后果”;从第三部分来看,先讲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的过程,再讲原始生命为什么能够在海洋中诞生的原因,“先果后因”;因此就全文整体来看,就是一种因果关系;这种安排材料的方式我们称之为逻辑顺序,这也是事物说明文常用的一种说明顺序;(五)说明方法问题一: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列数字:如第 3、4 节等;2、作比较:如用海洋的总面积与陆地的总面积比较,用海洋的平均深度与陆地的平均高度比较;3、打比方:如“原始生命的诞生,像一声春雷,打破了地球的死寂,开辟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巨大的海洋就像天然的‘温箱’ ,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天然的牧场”等;4、举例子:如介绍今天的一些高级海洋动物,举了海龟、海蛇等例子;5、作描述:如课文开头描述海洋“无尽的碧波在荡漾” ,“整个地球表面,海茫茫,水汪汪”,写得生动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又如在“天然的牧场”部分介绍形形色色的海洋植物时,对各种海藻作了细致的描述,有的写颜色,有的写形状,使读者觉得海洋的植物真是“五颜六色,形状万千,无所不有” ;结语:通过本文,我们认识到了海洋对人类的重大作用, 正因为如此, 早在 2500 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预言: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投影) 但是,现在,我们人类在享受海洋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资源和宝藏的同时,却不注意保护海洋资源,无节制的捕鱼已使许多海洋鱼类资源濒临灭绝;海洋被作为垃圾清理场,遭受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已使南极冰川日渐消融,造成海平面日渐升高,未来将有众多的陆地变成海洋,许多沿海城市将被淹没在海中,等等;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海洋,迟早一天将会遭到海洋的报复;请记住:海洋诞生了我们海洋也会毁灭我们!四、课外作业1、课后练习:三、四、五2、预习《语言的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