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同步教案.docx
3页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唐诗宋词选读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案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朗诵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ih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襟二)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 —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 曾任隰城尉、 洛阳丞等小官, 累官修文馆直学士 与李峤、 崔融、 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三)诗歌赏析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①和(h6):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晋陵,今江苏常州陆丞,姓陆的县丞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②宦(hua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③偏:偏偏、特别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④曙:黎明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⑥淑(shu)气:温暖的气候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⑦晴光:晴朗的春光转绿萍:使萍草变绿萍:一种水草⑧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⑨归思:回家的念头襟:衣服的前襟。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妙处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3、具体分析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 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 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 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 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 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 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
在这“独有”、 “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回囹“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 ?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 的春天了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 “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 (《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
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if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 ?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ih ” (《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 月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三、布置作业1、熟读这两首诗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 1 - 5 小题3、预习后面两首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