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瞿希贤.doc
1页瞿希贤瞿希贤(1919~2008)女作曲家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自幼爱好音乐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毕业后曾任北平艺专音乐理论系讲师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解放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勤奋多产,题材宽文,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作品简介《牧歌》原为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典型的长调民歌,在简洁的旋律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抒情,宽广悠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低音区低回歌唱,以“1”为中心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牧歌》流传于中国内蒙古东部地区,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辽阔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无限挚爱和深情眷恋这首民歌有著朴实优美隽永的特徵,它本身有一个很好的歌词,给人的感觉是一切都很宽广优美,合乎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翠绿的草地上,跑著白羊;羊群像珍珠,撒在绿绒上无边的草原,是我们的故乡; 白云和青天,是我们的蓬帐早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这首无伴奏合唱,用非常高明和学院化的写作技巧,利用复调自由卡农手法写成一首此起彼伏和非常感动人心的合唱曲写于1953年的作者,怎也不会想到,他会无法走完后来"文革"的苦难历程50年代初,诞生了一首根据东蒙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曲《牧歌》它像一碗醇厚的马奶酒,使所有听过它的人,都醉卧草场,乐不思蜀不少外国来华团体都要演唱这首歌他们用了两个字概括对它的印象,那就是──天籁这正是那个清新、和谐的时代在作曲家心目中的反映然而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曲作者瞿希贤当时并没到过内蒙古草原,直到如今都没去过她怎么会想起创作这样一首歌呢?1954年的一天,作曲家安波来到瞿希贤家,瞿希贤拿出《东蒙民歌选》,想挑几首唱来听没想到他们竟从头唱到了尾,完全被歌中的草原风情迷住了,最后每人圈出三首认为是最动人的,有一首歌被划上了两个圈,这就是《牧歌》这是根据流传于内蒙昭乌达盟的长调民歌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曲,作品在应用人声写景抒情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中国民歌中的“牧歌”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音乐体裁“牧歌”完全不同,前者自古就有,是蒙古人民放牧时唱的,具有山歌的性质;后者是一种世俗歌曲,到16世纪时演变成了无伴奏合唱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