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古籍的基本构成.ppt
106页古籍校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红霞,参考书目,1、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念孙(1744 ——1832),字怀祖,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作为徽派朴学的嫡系真传大师,王念孙运用就古声以求古义、从假借字以求本字和以意参逆而不墨守的方法和态度,从事训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中国古代文字学重形不重音,王念孙针对这一局限,用了十年的时间,采取为《广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经传,旁采众说,详加考证,就古声以求古义,改正原书错字、漏字、衍字等讹误甚多,遂写成《广雅疏证》,该书颇具创见,对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王念孙生平主要著述有《读书杂志》、《 广雅疏证 》、《道河议》、《河源纪略》等此书是一部读书札记性质的校勘和训诂著作八十二卷,清王念孙撰,其中有一部分是其子王引之的著述所校古书有《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九种又附研究汉代碑文的《汉隶拾遗》一种,共四千八百九十六条。
余编二卷,包括《后汉书》、《老子》、 《庄子》、《吕氏春秋》、《韩子》、《法言》、《楚辞》、《文选》,共二百六十一条,是其子王引之据遗稿编定这部书涉及史书、诸子、诗文总集、汉代碑文等多方面的问题,考订文字谬误、句读错乱及音训异同2、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俞樾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善诗词,工隶书,学识渊博,对群经诸子、语文训诂、小说笔记,撰著颇丰,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 《茶香室杂钞》等,辑为《春在堂全书》,凡500卷。
俞氏因周、秦、汉三代之书,用词造句与后世多有不同,抄传刊刻多有讹误,音义变易多有歧异,后人阅读、理解极为不便遂博览古书诸经,分类总结概括,凡立八十八目,论说古书中造句特点、诠释方法、语言习惯、各种致误原因等,每说必详为例证,以明其意,使读者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果,为研读秦汉古籍之初学者必读之书深为古籍文献、古汉语研究者推重3、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先生(1883-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当代著名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生前曾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文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等职博览群书,著作等身余嘉锡一生治学的主要方面就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之鈅,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他一生读书涉猎极广,钻研极深,分析细微,考辨切当,尤其是一部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八十万字的《四库提要辨证》,声振国内外,被誉为“是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我国古籍的著作”《古书通例》篇幅不大,其所论列之古书主要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西汉以前的典籍,魏晋以后的著述体例则另当别论这本书绪论之下分为四个部分:卷一为“案著录”,再分四章分别阐述了“诸史经籍志皆有不著录之书”、“古书不题撰人”、“古书书名之研究”、“汉志著录之书名异同及别本单行”;卷二“明体例”分为“秦汉诸子即后世之文集”、“汉魏以后诸子”、“古书多造作故事”;卷三为“论编次”,也分为三章,分别为“古书单篇别行之例”、“叙刘向之校雠编次”和“古书之分内外篇”;卷四“辨附益”即论“古书不皆手著”。
校书图,,一、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1、校勘与校勘学的发展许慎《说文解字》:“校,木囚也《国语》的《鲁语》载鲁国大夫闵马父说:“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史,以《那》为首此事又见于《诗经》的《商颂·那》篇的小序,孔颖达《毛诗正义》的《商颂谱疏》对此事也有个解释徐铉《说文》新附云:“勘,校也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唐颜师古《汉书注》叙例:“《汉书》旧文,多有古字,解说之后,屡经迁易后人习读,以意刊改,传写既多,弥更浅俗今则曲核古本,归其真正,一往难识者,皆从而释之古今异言,方俗殊语,末学肤受,或未能通,意有所疑,辄就增损,流遁忘返,秽濫实多今皆删削,克复其旧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校经之法,必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以陆还陆,以杜还杜,以郑还郑校勘亦称校雠此词最早见于刘向《孙卿新书书录》应劭《风俗通义》:“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繆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吕氏春秋》的《慎行论察传》云:“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已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刘向《别录》在校勘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了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一些规律:形近而误(古文或误以见为典,以陶为阴,如此类多);音近而误(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字形残阙而误(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陆德明《经典释文》对经和注出现文字错误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彭叔夏《文苑英华辩证》十卷将校勘成果归纳为十类四十五子目:用字、用韵、用事、人名、官名、郡县、年月、姓氏等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误例凡六十二事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又在王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不少误例陈垣《校勘学释例》从六个方面总结:行款误例、通常字句误例、元代用字误例、元代用语误例、元代名物误例、校例突出贡献在于:“一代语言特例,并古籍窜乱通弊以“腹里”、“王”误为“黄”、“每”和“们”、“您”和“你”为例),2、校勘学的意义,《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郑玄注云:“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孔颖达《正义》云:“不偏讳者,谓两字作名,不一一讳之也孔子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者,案《论语》云:‘足则吾能徵之矣。
’是言徵也又云:‘某在斯’是言‘在’也《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北史》卷四十二《刘芳传》:“自周以上,学唯以二或尚东,或尚西;或贵在国,或贵在郊爰及周室,学盖有六:师氏居内、太学在国、四小在郊《礼记》云:‘周人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四郊;’《礼》又云:‘天子设四学,当入学而太子齿’注云:‘四学,周四郊之虞庠也《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宫《汉书》卷六十三:“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促之难,未及施行《史记》的《孔子世家》:“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早卒《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传》:“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
2、校勘与校勘学的功用,功用一: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远原稿的书面材料例:《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槌浮,直待黄河徹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月头(日头)例2:《新唐书》的《艺文志》伪史类载萧方《三十国春秋》例3: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水经注》:‘水流松果之山’钟伯敬本‘山’讹作‘上’,遂连圈之,以为妙景其可笑如此松果之山见《山海经》功用二:读书宜求善本,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所以它又是有益于鉴藏书籍的张之洞《輶轩语》:“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残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校,不缺不讹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就四部要籍的注本来说,称得上善本而又通行易得的有: 《周易集解纂疏》十卷,唐李鼎祚集解,清李道平纂疏 《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清孙星衍撰 《尚书孔传参证》三十卷,清王先谦撰 《诗毛氏传疏》三十卷,清陈奂撰 《诗三家义集疏》二十八卷,清王先谦撰 《周礼正义》八十六卷,清孙诒让撰 《仪礼正义》四十卷,清胡培翚撰 《礼记训纂》四十九卷,清朱彬撰,,《礼记集解》六十一卷,清孙希旦撰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 《公羊义疏》七十六卷,清陈立撰 《谷梁补注》二十四卷,清钟文烝撰 《论语正义》二十卷,清刘宝楠撰 《论语集释》四十卷,程树德撰 《论语译注》,杨伯峻撰 《孟子正义》三十卷,清焦循撰 《孟子译注》,杨伯峻撰,,《孝经郑注疏》二卷,清皮锡瑞撰 《尔雅正义》二十卷,清邵晋涵撰 《尔雅义疏》二十卷,清郝懿行撰 《四书章句集注》十九卷,宋朱熹撰 《说文解字注》三十卷,清段玉裁撰 《说文解字义证》五十卷,清桂馥撰 《说文解字句读》三十卷,清王筠撰 《广雅疏证》十卷,清王念孙撰,,《史记会注考证》一百三十卷(附《校补》),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日本泷川资言考证。
日本水泽利忠校补 《汉书补注》一百卷,清王先谦撰 《后汉书集解》一百二十卷,清王先谦撰 《三国志集解》六十五卷,卢弼撰 《晋书斠注》一百三十卷,吴士鉴撰,,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 《资治通鉴音注》二百九十四卷,元胡三省撰 《史通通释》二十卷,清浦起龙撰 《荀子集解》二十卷,清王先谦撰 《墨子閒诂》十五卷,清孙诒让撰 《帛书老子校注》,高明撰 《庄子集释》十卷,清郭庆藩撰 《庄子集解》八卷,清王先谦撰 《列子集释》八卷,杨伯峻撰,,《管子集校》,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撰 《晏子春秋集释》,吴则虞撰 《商君书锥指》五卷,蒋礼鸿撰 《韩非子集解》二十卷,清王先慎撰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撰 《淮南鸿烈集解》二十一卷,刘文典撰 《韩诗外传集释》,许维遹撰 《盐铁论校注》十卷,王利器撰 《春秋繁露义证》十七卷,苏舆撰 《说苑校正》二十卷,向宗鲁撰,,《法言义疏》二十卷,汪荣宝撰 《白虎通疏证》十二卷,清陈立撰 《论衡校释》三十卷,黄晖撰 《论衡集解》三十卷,刘盼遂撰 《世说新语笺疏》六卷,梁刘孝标注,近人余嘉锡笺疏 《颜氏家训集解》七卷,王利器撰 《抱朴子内篇校释》二十卷,王明撰,,《抱朴子外篇校释》五十卷,杨明照撰 《楚辞补注》十七卷,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 《文选注》六十卷,唐李善撰 《文心雕龙注》十卷,范文澜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