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语文必考文字常识:节奏与情感案例.doc
5页初中语文10相关材料山居秋暝①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③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④注释】①暝:傍晚王维(?-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其父寄籍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大乐丞,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后擢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乱中迫受伪职,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别墅,亦官亦隐是唐代杰出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擅长五言律绝,有《王右丞集》②竹喧句:意思说竹林中传出喧笑之声,原来是洗衣女子结伴归来浣(huàn):洗涤衣物③莲动句:意思说看到溪水中莲花摇荡,知道是渔船在顺流而下④随意二句:意思说春天的繁花虽已消歇,但秋天的景色也很美,王孙自可留在山中《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有诗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是反用其意意译】 空山中刚下过雨之后,夜晚更觉秋高气爽月光洒在松树林中,清泉在山石上缓缓流淌竹丛中一片喧哗,原来是洗衣的女孩子们归来,荷花一阵颤动,原来是渔舟驶入其中任凭那春色已然消歇,我仍然可以留在山中提示】这首山水诗,描写的是秋日傍晚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
作者长期隐居山林,朝夕与山水晤对,相看不厌,故对山间景物和气候的阴晴晦明种种变化有着特殊的敏感,在审美静观的状态下,自然景物和人事均优美恬静,充满诗情画意此诗虽有消极出世思想的流露,但字里行间仍洋溢着生气诗中有画,动静相映,才塑造出此诗的优美意境首联点题,一个“空”字,遗貌取神,写出新雨之后山间空灵宁静的总体特征颔联承“晚”字写夜景,“明月”句静景,“清泉”句动景,相映成趣颈联写人事,以“浣女”、“渔舟”的动态写景,有意颠倒词序,突出“竹喧”和“莲动”,显得生气盎然,实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尾联转向抒情,揭明归隐主旨全诗写景纯用白描,不事雕镂,不用涂饰,只以轻淡笔墨勾勒,稍加点染,便意境顿现王维擅长五言近体,五言句式的工稳和谐较适合创作主体宁静状态的心境,表现冲淡平和的情致,应在吟哦中悉心体会方智范)渭川田家① 王维斜阳照墟落②,穷巷牛羊归③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④,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⑤,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⑥ 【注释】①渭川:即渭水发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②墟落:村落③穷巷:深巷④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秀:麦子抽穗⑤荷(hè):肩负⑥《式微》:《诗经·邶风》篇名,诗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式,语气词,微,衰落 【意译】斜阳映照着村落,牛羊返回深深的小巷中村野老人惦念放牧的孩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前迎候野鸡在麦子抽穗的时节鸣叫,蚕儿休眠,桑叶已经稀疏农夫扛着锄头来,彼此乡间亲切交谈如此安闲怎不教人羡慕,我惆怅地吟咏起《式微》的诗篇品读】这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描写了渭川田家真实的生活场景大自然和人在诗中显得如此和谐,浑然一体田间劳作,成为一种快乐,那自由的、安闲的生活状态,着实令人羡慕鹿柴①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②,复照青苔上注释】①鹿柴:作者辋川别业二十景之一柴,同“寨”,篱笆②返影:指日落时分返照的阳光意译】空山中看不见别人,只听见有人说话声夕阳返照入深深的树林,又照到青青的苔藓上品读】此诗前两句是以有声来写无声,用人语表现空山中的安静后两句是以有色来写无色,山林幽暗,本难见阳光,诗人却抓住一缕余晖来衬托整个深山密林的幽冷之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① 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②,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③,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④,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⑤,幕中草檄砚水凝⑥。
虏骑闻之应胆摄⑦,料知短兵不敢接⑧,车师西门伫献捷⑨注释】①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作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走马川:又名左末河、且末河,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车尔臣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封大夫:封常清,时受命为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西征:指出征播仙(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岑参(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先世居南阳(今属河南)出身仕宦之家,天宝三载(744)进士两度从军出塞,任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肃宗朝任右补阙,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七言歌行成就最高,与高适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②雪海:泛指西北地区的苦寒之地③轮台:封常清的北庭都护府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④金山:即阿尔泰山,这里泛指塞外山区烟尘飞:发生战争⑤五花句:意思说马身上的汗和雪很快就凝结成冰五花、连钱:都是名贵的马旋:马上⑥草檄(xí):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⑦虏骑(jī):敌军慑(shè):害怕⑧短兵:指刀剑之类短兵器接:应战⑨车师: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伫:等待。
意译】你难道不曾看见,在走马川,雪海边,黄沙莽莽连着天际轮台九月狂风怒吼,这里的碎石大如斗,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匈奴草原上草色变黄,战马正肥壮金山西面匈奴铁骑进犯,烟尘飞扬,汉家的大将军率师西征将军的黄金甲夜晚也不脱去,半夜里部队行军戈矛互相碰触寒风凛冽似刀锋,吹在脸上就像割肉一样战马的鬃毛上留着雪花,被汗气蒸发,五花马的斑纹处也结了冰将军在帷帐中起草檄文,砚台中水也凝结成冰敌人的骑兵听说了会胆战心惊,料想他们不敢和汉军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着捷报的到来提示】这首边塞诗,描写盛唐时期唐军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事因是为唐军统帅封常清出征而写的壮行之作,诗人表现出豪迈乐观的情怀,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战无不胜的坚强信心,这是唐诗中典型的“盛唐之音”诗中无论是描绘边塞的自然风光,还是行军的艰苦、军情的紧急,都给人以奇峭促迫的感受将军”以下六句,其实出于诗人的虚拟想象,只是为了给下面不战而胜的题旨作一铺垫,但因诗人长期驻留边塞,熟悉军旅生活,读来仍觉细节逼真,描写生动善用夸张笔法绘景状物,更增添全诗的壮奇之美黄沙入天、风吹石走的绝域风光,风刀割面、马毛结冰的恶劣环境,匈奴马肥、战尘乱飞的紧迫情势,凡此无不令人神旺,着力反衬出唐军出征时不畏艰险的壮志豪情。
此诗音乐性极强,句句押韵,三句一转韵,而且是平声韵与仄声韵交替变换,节奏顿挫急迫,读来觉得有一种骚动激越的快感方智范)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⑤注释】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是李白在唐天宝末游览宣城时所作宣州:在今安徽宣城谢朓楼:是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校书叔云: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是李白的族叔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幼时随父移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青年时期离蜀远游,天宝初应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后遭谗离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获罪流放晚年寓居当涂(今属安徽),困穷而终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风格豪放飘逸,与杜甫并称“李杜”多作古体诗,有《李太白集》②酣:畅饮③蓬莱句:称赞李云的文章能得建安慷慨多气的风骨蓬莱:原是海上仙山,汉代称呼朝廷藏书机构东观为蓬莱,后来又指代秘书省(是朝廷藏书的地方)。
李云是秘书省的校书郎,所以这么说建安骨:东汉献帝建安年间,诗风刚健,被称为“建安风骨”④中间句:自诩自己的诗歌接近谢朓清新秀发的风格小谢:即谢朓,南朝齐诗人谢灵运在前,称“大谢”;谢朓在后,故称小谢⑤散发弄扁舟:意思说希望能避世隐居春秋时越国范蠡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复国成功,即乘扁舟浮于五湖,不知所终提示】李白的歌行体诗多张扬自我之作,此诗是在酒宴上向自己信赖的亲友吐露衷曲,因而郁结已久的情感喷涌而出,在诗中起伏波动,瞬息万变开头两句破空而来,不知端倪,表达的是对现实处境强烈不满的抑塞不平之气三、四两句转而写眼前情景,似急欲从现实苦闷中摆脱出来,展示了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中间四句扣住题目,分别称颂主客双方,对李云是赞美,对自己是自信,所以逸兴遄飞,壮志凌云,激昂奋发的情绪达到最高点谁知末四句急转直下,翱翔的思绪一跌回现实,人生的不称意使诗人又牢骚满腹,遁形江湖只可理解为是内心挣扎中的愤激之语抒情的大起大落、直线升降,结构的腾挪跌宕、断续无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活动轨迹,以及理想与现实尖锐冲撞以后出现的颠峰状态,诗人的自我形象呈现非常鲜明的个性色彩与之适应,诗歌语言也自由奔放、驱遣自如,起首两个多达十一字的散文化长句,如风雨骤至,气势非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两句,似信手拈来,却又贴切流利,成为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
方智范)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①,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②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③注释】①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宗、钦宗,北宋灭亡②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③天阙:宫阙,代朝廷意译】我因愤怒而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倚靠着阑干,潇潇的雨刚刚停止纵目四望,我仰天长啸,满腔热血在激动地翻滚三十年功业未成,委于尘土;我立志让云月伴我,驰驱万里,报效祖国千万不能轻易让少年头白,光阴虚度,到时因后悔而悲切靖康之变的奇耻大辱,至今没有洗雪;作为大宋臣子,这遗恨何时能够消除?我要驾着战车,突破边关险隘,立誓饿了吃敌人的肉,在笑谈中渴了喝敌人的血等到完全收复了祖国的河山,我再去京城朝拜!【品读】此词写得豪情万丈、慷慨激越,表达了作为一个抗金名将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读来令人神旺,非一般文人弄笔可比需对仗处对得极工,概括力强,气冲霄汉;过渡处用三字句,则一气赶下,益增气势;加上句脚全用仄声韵,愈显拗怒,诵读时可体会声情并茂之效。
方智范《宋词三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