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设计美国国家美术馆分析.ppt
31页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设计分析,小组成员:肖君 李倩 海娟 袁海月 邓凌心,CONTENTS,1. 贝聿(yu)铭个人简介 2. “东馆”场地环境的分析 3. 美术馆空间分析 4. 平面图展示 5. 模型制作,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主要成就: 1.荣誉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与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与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 1988年,获美国雷根总统授与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1993年,获美国乔治·布希总统授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2.学术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 1951年,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 1975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生院士 1978至8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 197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院士 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外籍院士 1993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院士 1997年,获选为法国建筑学院海外院 士,2019/9/24,贝聿铭的建筑思想,贝聿铭主张:“建筑虽受科技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它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 作为一名华人建筑师,他从未忽视自己同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联系,而在建筑创作中,他则主张把中国建筑的内在精华融合在现代建筑之中,建筑风格,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一般认为受W.格罗皮乌斯的影响,他掌握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几何形体的娴熟技巧,巧妙运用石、混凝土、钢和玻璃等建筑材料作为华人建筑师,他主张寻求恰当的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质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美秀图书馆,2019/9/24,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美秀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的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憬2019/9/24,美国美术东馆简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1978年向公众开放 东馆是被称为西馆的原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新老两馆在建筑风格与处理手法上差异极大,但又能够彼此呼应,和睦相处,这不能不说是归功于建筑师的独具匠心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新简洁而又庄重典雅。
东馆的建筑用地地形是个直角的梯形新古典主义风格,东西共享轴线 直角三角形与道路平行,与等腰三角形平行呼应 整体直角梯形与基地呼应,,,,2019/9/24,1.为了与西馆协调,贝聿铭特地找到了已废弃的石矿,重新生产出相同颜色的桃红墙面石,使东西两馆色调一致 2.又与东馆的建筑风格贴近,使整个美术馆更加名符其实 3.它的大门面向旧馆 4.东西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 5、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却不同,东西馆的结合,入口:天才的创造力,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 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 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
入口呈矩形内凹式,其内凹的体量触碰的是双层玻璃幕墙的立面,层层退让,体现出包容性天花板的分割,也使入口空间更加精致新旧馆主入口相对而设,而且在一条轴线上,中间由一鹅卵石铺就的铺地广场,显得和谐统一东馆两个三角形之间的玻璃顶的镶嵌,使三角形之间似分又和,整个体量沉重感削弱,整体比例恰到好处艺术展览馆(公共空间),,,视觉艺术研究中心、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办公空间),功能区划分,形式与建构,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又不失为一个整体模 型,采光,24米高的中央大厅,大厅上方有25个天窗,是用60平方米的三棱锥体钢管骨架玻璃组成,每当风和日丽,明媚的阳光就从那里倾泻下展览室围绕它布置 观众通过纵横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2019/9/24,通道,观众通过纵横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
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A.考尔德的动态雕塑室内一角,北面外景,东面外景,2019/9/24,,平面图,2019/9/24,,,2019/9/24,SKetchUP模型,模型制作—资料收集,图书资料收集,2019/9/24,资料-平面图收集,,2019/9/24,制作—计算数据、切纸,2019/9/24,粘贴,2019/9/24,最终效果图,,2019/9/24,,,2019/9/24,,,,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