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精品)人面鱼纹彩陶盆.ppt
8页人面鱼纹彩陶盆,简介,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彩陶,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具体介绍,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祥,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案蕴藏含义:,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用途:葬具 出土时间:1955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文物描述: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