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含答案.doc
63页20诗歌鉴赏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①(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注释】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C解析: (1)C(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 (2) “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写初见钓鱼岛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⑴C; 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①(宋)欧阳修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②穷腊③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宝云日注④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注释:①双井茶:宋代名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②凤爪:双井茶之茶芽,形似凤爪③穷腊:整个冬季腊,农历十二月为腊月④宝云日注:宝云、日注与下文的“龙凤团”皆为名茶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清石老、形如凤爪、早春萌芽,从环境、形状与生长时间上可见双井茶之独特B. “白毛”指的是茶芽上的白毫,赠送此茶时要用红碧纱包裹,可见双井茶之珍贵C. “一啜”写喝茶之少,“三日夸”写赞美时间之长,本句从侧面写双井茶味道之美D. 诗中写到了宝云、日注、建溪龙凤团等其他名茶,目的是反衬出双井茶品质之高2)古人常常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故有“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之说。
下面诗句中能体现这种深刻文化内涵的两项是( ) A.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B. 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C. 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宋·苏轼《龟山辩才师》)D. 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宋·黄庭坚《催公静碾茶》)E. 未投兰蕊香先发,才洗瓷婴渴已消清·孔尚任《试新茶同人分赋》)(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双井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D解析: (1)D(2)A,C(3)“争新弃旧世人情”中之“新”指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意思是尽管宝云日注也是好茶,但人们更愿意尝双井茶作者借此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俗之情作者认为人应该固守美德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则进一步通过龙凤团的特点强化了“常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分析】(1)D项,写宝云、日注是为了正衬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不是反衬龙凤团和双井茶更是没有衬托关系 (2)题目中“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品人”等语,分明是以茶喻人A项,诗句表达的是茶之高洁不容玷污,借茶说人。
C项,“问法求诗了无碍”正是茶的静心效果B项,写春风吹拂茶园,茶树发了新芽重在描写客观之景D项,写的是茶的提神功效E项,写的是饮茶时的迫切心情故选AC (3)诗歌前八句写双井茶的倍受推崇,第九、十句点明了其中原因——争新弃旧最后四句笔锋一转,说到“君子有常德”,明确了写作意图,君子们不会像世俗之人一样与时俯仰,而是能坚持原则、固守美德而“不改旧时香味色”的建溪龙凤团依旧醇香茶叶之香不会改,君子之德不能改,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故答案为:⑴D;⑵AC; ⑶“争新弃旧世人情”中之“新”指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意思是尽管宝云日注也是好茶,但人们更愿意尝双井茶作者借此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俗之情作者认为人应该固守美德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则进一步通过龙凤团的特点强化了“常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准确辨析即可题目中“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品人”等语,分明是以茶喻人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注】 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B解析: (1)B(2)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解析】【分析】(1)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 (2)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正是作者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苏秦字“季子”,乃战国时著名策士,以合纵游说诸候佩而后佩六国相印他年轻时曾穿黑貂裘“西入秦作者以”季子“自拟乃是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已任的少年锐进之气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意思是因为倦于宦游,想要归隐田无,植橘置产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有力表现出作者失意和对时政不满而更多无奈气愤的心情下片写壮志销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表达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要侧重于把握诗歌的重要诗句,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跃然纸上.4.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唐)宋之问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注释】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