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大纲】(完整版)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docx
4页/上海师范高校精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上海师范高校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跨文化语言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学分: 3学分总学时: 54学时开课专业:对外汉语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育目标:跨文化语言交际是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个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同学拓展视野, 构成完整的学问结构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才能必不行少的课程;本课程阐述了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研究方向、讨论方法、以及讨论的内容和范畴,对影响交际的变量进行了精确的分类,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所供应的变量不仅涉及到深层的文化背景,而且仍涉及到详细的社会背景、 社会心理和交际环境层面;课堂的教学以及课外的实践能使同学对跨文化语言交际有一个全面的熟悉和把握, 对培育同学的双语双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才能、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和治理以及从事各类涉外工作的新奇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安排: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第 1 - 2周,共 6第一章课时)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其次节跨文化语言交际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第 3 - 46其次章周,共课时)第一节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其次节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第 5 - 66第三章周,共课时)第一节社会情形与跨文化交际其次节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规范、符号及代码系统(第 7 - 86第四章周,共课时)第一节规范与跨文化交际其次节符号与代码系统期中考核(第 9 - 10周, 6 课时)社会调查:收集、编写跨文化语言交际情形案例课堂沟通:沟通案例,并评比优秀案例跨文化语言对比分析(第 11- 126第五章周,共课时)第一节汉英句法差异分析其次节汉英语义差异分析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第 13 - 14周,共 6 课时)第六章第一节交往规章的文化差异其次节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第 15 - 16周,共 6第七章课时)第一节非言语行为分类及社会功能其次节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对比性别差异及其跨性别交际(第 17 - 186 课时)第八章周,共第一节性别文化的形成其次节跨性别文化交际三、教材和参考书目:1 、教材:吴为善《跨文化语言交际》 ,商务印书馆, 20072 、参考书目:详见“参考文献目录”199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外语训练出版社,;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湖南训练出版社, 1990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讨论》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3 ;四、课外学习要求:1 、阅读指定参考书目,做好笔记;2 、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收集、编写跨文化语言交际情形案例;3 、参与两次跨文化交际活动,写出调查报告;五、考核方式:调查报告作为平常成果,占 20 % ;30 %交际情形案例作为期中考核成果,占;期末考核为书面考试,占 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