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pdf
9页1 - 阆中中学校阆中中学校 2019 年春高年春高 2018 级期中考试质量检测级期中考试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总分:(总分:100100 分分 时间:时间:5050 分钟分钟 ))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 后,只将答题卷交回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一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7575 分)分) 1. 阆中市是春节文化发源地,每逢春节阆中人都要进行“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 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 农业经济 A. 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 B. 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C.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2.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 大错 ”该材料反映 A.作者主张实现严格的海禁政策 B.作者认为海禁政策是错误,但清政府是无辜的 C.清朝初年实现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D.作者认为海禁的目的是为了驱赶像鳄鱼一样伤害中国人民的西方侵略者。
3. 19 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是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近代工业开始出现 C. 商业活动受到限制 D. 农业仍占主导地位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四个步骤依次是 A. 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 B. 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家庭承包责任制 C.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责任制 D. 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土地改革 5. 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的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 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该诗主要反映的社会现象包括 ①服饰改革 ②礼仪的革新 ③不缠足运动 ④婚姻风俗的变革 - 2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 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侧重于 A. 放权让利 B. 承包经营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7. 梁启超曾说:“甲午挫后, 《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 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材料客观反映了 A. 国人期望实现变法图强 B. 《时务报》的经营注重创新 C. 报纸的商业信息性增强 D. 报纸适应了新式教育需要 8. 李艺在阆中古玩市场上找到一张北京市公 私合营企业私股股东领息凭证(见右图) , 该凭证作为直接证据可以证明 A. 新中国成立不久后股份公司的发展 B.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高潮。
C. 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 D.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9.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 “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 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0. 下组图片所示内容,主要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生产目的是 A.宋代官窑 B.家庭手工业 C.明朝机房 D.江南制造总局 11. 1882 年 9 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杆平矿务获利无算, 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看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 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了 - 3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12. 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 年 12 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大跃进】指 1958 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 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 发展。
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 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3. 清末民初,某种工具首先受到青年学生、新派人物的欢迎,其原因是这种自享其力 而避免役使他人的代步工具,更符合这些人提倡的社会平等观念这种工具是 A. 人力车 B. 自行车 C. 马车 D. 轿子 14.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 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 1038 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 (1068 —1077 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这些措施 A.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B.表明宋代开始出现夜市 C.有利于打破对商业活动的限制D.使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15.李鸿章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 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据此可知,此时的李鸿章力主推广 A.教育之法B.治国法律C.经商之法D.制造之法 16.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 “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
“买办”受雇 于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 解正确的是 A.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B.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C.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D.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17.根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至 1940 年止,分布在湘西辰沅区的工厂达 69 家,其中机械厂 49 家,冶炼 厂 3 家,电器厂 3 家,化工厂 7 家,纺织厂 5 家,其它厂 2 家拥有厂矿之多,在当时大后方各重要工 业区内,仅次于四川的重庆区、川中区,和云南的昆明区,排列于第四位这表明当时 A.中国的工业布局有所改变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快 C.官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湘西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18.下图的漫画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成就 - 4 - B.经济建设结构比例有所调整 C.经济建设的冒进主义错误 D.粮食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19.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戴上“红帽子”经营,即企业在注册的时候找一个国有或集 体单位来当“婆婆” ,挂靠在它的下面 “戴帽”后企业办起事来比较容易,可以享受到种种优惠。
这种 现象 A.是政府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举措B.反映了社会对非公有经济的抵制 C.说明私营企业发展环境尚未完善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20.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 少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 6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626 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 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21.1992 年辞官“下海”者有 12 万人,不辞官却又投身工商业的人超过 1000 万另外,还有数以百万计 的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经商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街上遇到三个人,就有四个是老总这一现象 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公私合营的展开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22.有学者认为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试验探索阶段,扩大开放阶段和体制性开放阶段与三 个阶段分别对应标志性事件是 A.建立 4 个经济特区、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内地全面开放 B.建立 4 个经济特区、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C.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建立 4 个经济特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 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 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 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D.社会转型缺乏动力 24. 经济学家马寅初 1935 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 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 - 5 - 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 1940 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 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 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25. 1953 年 11 月 1 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1955 年国家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 ,之后食用 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 2000 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这说明当时中国 A.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奇缺 B.规范市场经济、统一消费行为 C.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城镇已建立 D.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26.(19 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 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 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 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到了明清时期, 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2 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 特点 (4 分)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2 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 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2 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 分) (4)材料四中“新经济的萌芽”指什么?(1 分)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 - 6 - 27.材料四 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 需之国货” “振兴织袜厂之出品”等字样 同时刊登《请看本厂创办之历史》 一文:“本厂织袜机器造男女大小粗细 厚薄各色线袜 ” 1915 年, “振兴”厂选送的产品在法 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 3 天内到黄浦区商场询问此品牌手 表的消费者超过了 700 人! 广告登出后,引起的社会反响很大, 当时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是改 革开放打开国门的标志;另一种认为这 是崇洋媚外,拿报纸做生意,有损报纸 的形象 ——刘一达《第一个外商广告启示 录》 (1)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