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监管的目标体系分析.pdf
6页银行监管的目标体系分析宓丹 内容摘要 本文在总结银行监管目标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银 行监管目标体系 论,指出银行监管的目标由终极目标、中 间目标和 具体目标组成,特别强 调银行 监管的 根本目的是提高银行配置资金和转移资源的效率,促进经 济发展当前 我国银 行监管 应建立目标体系观,增强对银行效率的关注关键词 银行监管;目标理论;目标体系作者简介:宓丹,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41监管目标定位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 将监管 目标明 确定义,并 且准确 无误地将监管责任委托给监管机构,监管才 有可 能有效 进行0(Goodhart,1998)银行 监管 的实施过程就是监管当局通过输入监管的制度变量,经过一定的互动过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生变量发生作用,在银行系统自发运动的规律作用下,对银行体系进行调控,从而实 现监管的各项目标当前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监管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和关注,银行监管有 效性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银行监管的目标是什么,各个目标之间的辨证关系是怎样,目标 是否一成不变,不同国家银行监管目标为什么存在差异,只有明确了这些监管目标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提高监管有效性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一)传统银行监管目标理论传统银行监管目标理论主要基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视觉,建立在/市场失灵论 0 和/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 0 之上,认为银行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定11 公共利益目标论新古典经济学认 为,市场 失灵主 要表 现为自 然垄 断、外部 效应 和信息不对称政府实施银行监管是基于市场失败基础之上,维护社会利益的手段,是对市 场过程不适合或低效率的一种反应,其目标是纠正金融市场垄断性、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 价 格、产 量、分 配 等 变 量 的 扭 曲,从 而 增 进 社 会 福 利,实 现 资 源 的 帕 累 托 效 率(Meltzer,1967;KarekenandNeil,1983;Clark,1988;Spierings,1990)责任编辑:单丽莎收稿日期:20051711458金融论坛5 财经科学 6 2005/5 总212期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6 页 -21 银行体系安全(稳定)目标论该理论认为银行体系具有内在 的不稳定 性或脆 弱性,因而需要对银行的经营 活动 进行 监管,以维 护银 行及 银行 体系 的安 全性 和稳 定性。
Minsky(1982)在 5 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6 一书中 从企 业角度 研究 了信贷 市场 的脆弱 性,指 出银行内在脆弱性 是 银 行 业 的 本性,是 由 银 行 业高 负 债 经 营 的 行 业 特 点所 决 定 的J.A.Kregel从银 行角度研究了信贷市场的脆弱性Diamond和 Dybvig(1983)建立了著 名的银行 挤兑模型,指出对银行的高度信心是银行 部门稳 定性的 源泉顺 着这条 思路,Jacklin和 Bhat-tacharya(1988)研究了由于 生产 回报不 确定 性带 来的 银行 体系 脆弱 性Friedman和 Schwartz(1986)、Diamond和 Rajian(2001)从金融机构流动性方面研究了银行 及其它金融 机构的脆 弱性Kaufman(1996)从银行体系传染性和系统风险的角度分析认为,个别银行 比其它企业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失败,银行业也比其它产业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传染Stigliz 和 Weiss(1981),Guttentag和 Herring(1984),Mishkin(1996)等从 信息经济 学的角 度研究 表明,信 息不对称导致了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二)对经典理论的质疑和挑战对公共利益目标论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特殊利益论11 生产者利益论Stigler(1971)、Posner(1974)和 Peltz man(1976)对公 共 利益 理论 提出了批评,指出监管与全社会福利最大化无关,监管只是特殊利益集团用以抬高价格或干预市场以追逐自身利益的工具监管政策更倾向于维护生产者的利益21 监管者利益论该理论基于委托代 理理论 基础 之上,指 出,社会 公众与 监管 当局 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社会公众与 监管者之 间的监 管目标很 难达到 一致,监管者一般追求的是自身利益而不是社会福利(Kane,1990;Boot和 Thankor,1993)31 消费者利益论该理论认为,银 行监管 的目标 是保护 一般存 款人 或中小 型存 款人 的合法 权 益,政 府 对 银 行 业 实 施监 管 正 是 充 当 了 小 额 存款 人 代 理 的 角 色(Kareken,1986;MathiasDewatripont和 JeanTirole,1994)对基于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基础上的银行安全目标论的质 疑则主 要来自于 新自由 主义新自由主义认为,银行体系存在内在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实现社会最优目标,所以应该将 监管水平降到最低甚至取消监管(Cypher,1996)。
Schwartz(1998)等学者研究 指出,试图为 银行脆弱性提供保护而建立起来的政府监管,如:最后 贷款人和 存款保 险等金融 安全网 支持,反而增加了银行的脆弱性和破产率,所以银 行的 脆弱性 更主 要是一 个监 管问题 而非 市场 问题国内学者对监管目标的研究多是围绕银行监管必要性理论和监管实践经验,提出银行 监管目标主要是维护银行体系的稳 定和效率江曙霞,1994;张 洪涛,1996;刘宇 飞,1999;李文泓,2001;朱新蓉,2003)二、银行监管的目标)目标体系上述观点有的是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觉,比如公共利益论和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是基于银行系统的宏观视觉,消费者利益论是基于银行合约参与者)存款人的微观视觉;有的是 分析银行监管目标在现实经济中的实现问题,比如生产者利益论和监管者利益论,而银行监 管的目标与目标的实现是不同的概念笔者认为,不管从怎样的分析视角出发,银行监管作 为政府经济管制的手段,实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保护消费者利益等5 财经科学 6 2005/5 总212期金融论坛59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6 页 -目标都应是题中之义,这些目标体现为一个目标体系,它包括终极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银行监管的终极目标金融中介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从不同角度对银行的功能作用做了系统研究简单说,银行等金融中介具有降低由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Gurley 和 Shaw,1960;Le-land和 Pyle,1977;Diamond,1984),降低 金融 交易 的 参与 成本,提供 风 险管 理工 具(Allen和 Santomero,1998),充当流 动性中介(Diamond和 Rajan,1998)等作用通过这些作用的发挥,能够促进资本形成和技术进步,改善 资源 配置,促 进经济 的长 期发展(King 和 Levine,1997)因此,银行功能的基础是动员储 蓄,促进 资本形 成和技术 进步;关 键是提高 资源 配置效率由 此,银行 监管的终极目标就是:推动银行体系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通过 促进资本形成和技术进步,提高资金配置和资源转移的效率,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二)银行监管的中间目标监管的中间目标是维持一个健全有效的银行体系,这是实现终极目标的必然要求评价银行体系的健全有效可以采用三个标准:稳定性、效率性和公平性11 稳定性不少学者从银行业务的特殊 性、系统 的传染 性和信 息经 济学的 角度 论证 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现实银行危机的频繁发生给经济造成的重大打击,使各国形成了共识:保持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是银行监管当局的主要目标。
21 效率性良好银行体制的一 个重 要特 征是 能以 具有 竞争 力的 价 格提 供优 质的 服务低效的银行体系是无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其直接后果就是抑制经济的发展,因此,促 进银行的竞争和活力,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是银行监管的重要目标31 公平性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应 体现公 平的 原则公 平包 含许多 问题,例 如:保 护金融消费者免受金融机构行为不当的侵害;为竞争机构创造平等的赛场;处理因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引起的问题由于专业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原因,小储户、投资者、债务人对各类金融服务业务并不熟悉,他们的利益应由适当的保护性监管加以维护同时,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熟悉金融业务的机构和个人,他们的利益通过有关信息开放和市场行为的适当监管措施也可以得到保护1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效率和公平是世界各国银行监管所要达成的理想目标,也是衡 量银行监管效果的重要标准稳定、效率和公平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稳定是基础,主 要国家的银行监管均起步于20世纪 30 年代初的金融危机,实施监管的 初衷就是要 实现银行 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直到现在,各国银行监管都仍然围绕着如何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这一中心任务,只 有相对稳定的银行体系才谈得上效率和公平。
效率是核心,低效的银行机构会增进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影响银行体系的公平,更会带来经济的低速和低效增长公平则是银行监管的一个重要宗旨,真正地体现公平原则才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定和效率但同时,三者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立和替代关系过于强调稳定,有可能伤及效率和公平;而过于强 调效率,也可能会使稳定和公平难以实现1蒂米奇.威塔斯:5金融规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 6,上 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年 7 月 第 1 版,第 61 页60金融论坛5 财经科学 6 2005/5 总212期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6 页 -对于监管当局来说,必须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点,这是重要的,也是尤为困难的值得注意的是:11 稳定、效率与公平三者的平衡不 是绝对 的,是 相对的比如,为 了提高 银行 体系 效率,有必要 建立有效的银行退出机制,经营不稳健和无效率的银行将被淘汰,这在短期内 可能会引起一定的震荡,但是从长期来看,它能提高整体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 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经济的发展121 三者的平衡不是恒定的,是 动态的必 须根据 经济金 融发展 状况 和内外 部环 境的 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从监管目标的历史变迁来看,20 世纪 30年代 以前,银行 监管目 标主要 是提供一个稳定和弹性的货币供给,防止银行 挤提30 年代 大危机 的经验 教训使 各国 的监 管目标普遍开始转变到致力于维持一个安 全稳定 的银行 体系上来70年 代末,过 度严 格的 监管造成金融机构效率下降和发展受阻,银行监管目 标开始注 重效率 问题,目前 已形成 安全、效率并重,兼顾公平的监管理念在银行监管目标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在同一历史发展阶段,对稳定、效率、公平目标也是各有侧重31 相对于终极目标而言,三者 是手段追 求银 行体系 的稳 定或效 率、公平 不是 监管 的根本目的不论对稳定、效率和公平有怎样的偏好,都必须服从于有效配置经济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换句话说,不同国家对稳定、效率和公平进行取舍衡量的根本标准是如何更有利于银行体系作用的发挥,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三)银行监管的具体目标银行监管的具体目标是一般目标的展开和具体化,体现了稳定、效率和公平目标在不同条件下的侧重和实现路径银行监管具体目标的确定与划分是在遵循金融系统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监管工作有效进行的一般要求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具体金融机构的体制安排、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环境等国情实际。
包括:维护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保护金融 消费者利益;促进银行服务系统的效率和竞争;维护社会信用秩序;打击金融犯罪;维护公 平的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