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教师跟班走”的利与弊.doc
4页浅谈“教师跟班走”的利与弊【内容提要】现阶段多数学校的教学习惯都是跟班走,比如小学一教就是一致六年级,初中则是一到三年级,高中也是如此,大学还是这样,那么这样跟班走是不是就是教育的最好模式呢?【关键词】 教育教学 教师 跟班走 利与弊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利与弊总是相伴而生的一、跟班走,有利于教学和学生成长 (一)教师跟班走,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磨合期 师生之间互相了解,有利于老师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启发性地对同学们进行谈心和,促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教师跟班走,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因为在跟班制下,一个班级的一学科固定为某一科任教老师执教,该科成绩情况直接反映了该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与科任教师的切身利益有关,所以,科任教师必定会增强工作责任心,努力教好所任教学科,以证明自身能力同时,教师不断积累专业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师跟班走,有利于学校培养骨干教师 让每个教师都经历教学的全部阶段,有利于老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成长,让每个老师都有机会在平等条件下成功成名,有利于激励老师的教学热情。
不论对于教师素质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都是有利的2、 跟班走,有弊于教学和学生成长一)教师所面临的年级阶段跨度太大从低段教学到高段教学,这之间有好几年的时间,试问这其间的知识转变,角色转变何其的大,何其的难?我们老师都知道,一二年级更侧重的是读和写,而五六年级已经注重讲解分析文本了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是大孩子了,假如你还像哄一二年级的孩子那样,和他“宝宝乖宝宝棒”的,那也是行不通的,甚至连对待他们的语气,举止都得改变这样大的转变教师不觉得烦和累吗?(2) 师生无法再做出新选择 假如教师遇到了一批自己不投脾气的孩子,每天看到他就头大,你让他一代就是六年,那于人于己不都是极大的摧残吗?或者学生遇到了自己不来劲的老师,那么他的积极性与兴趣又要如何才能发挥和调动起来呢?因为“亲其师方能行其道”啊!众所周知 “人之初,性本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实乃是后天的教育出人才,一个个孩子选择老师是一件多么神圣而重要的事啊!若是跟班走,那就更是让家长举手无措了这万一孩子选错了老师那可是一辈子的事情啊!尤其是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兴趣爱好和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段 我们都知道每个教师的个性,能力,品质各不相同,孩子们来自于千差万别的家庭,更是众口难调。
这样看来,想让每一届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爱的老师是不可能的,那些自始至终都没办法适应自己的老师的孩子,该怎么办?那些孩子若遇到一个品行不良,业务能力有限的教师,又该怎办?教师的个人素质有高低、经验有多寡,反映到教育教学成绩上肯定会有一定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最终是要反映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最终,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轨迹中;如果“跟班走”的话,教师对一些孩子的偏见会持久地保持下去,对孩子的成长很是不利 (三)教学没有新鲜感,学生流失严重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于新奇的事物,陌生的人,总有无限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常常是,一个陌生人的到来,更容易吸引他们好奇的目光同样,对于新老师,他们充满着好奇与新鲜感,一听说某某老师来教他们的某一门科目,他们就时刻盼望着新老师的到来,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且总是在头脑中猜想着老师的模样和老师上课的风采,并常常高兴好半天如果老师跟班上,老模老样,对学生而言,可能一点新鲜感也没有可以想象,一个老师一门课教你三五年,没有厌倦感,那非常罕见教学氛围没有新鲜感,学生学习就缺乏兴趣,学生流失是很自然的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碰到一位学生不太喜欢的老师,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有这样一位英语老师,素以严格著称要求学生把每一课的课文都背下来,学生一旦背不了,就严厉惩罚比如,一篇课文背不了,就留下来,直到背出来为止默写生字有错误,就每个字抄写20遍、30遍在这种严厉惩罚下,学生们都不太喜欢她一到英语课,逃课的现象就比较严重这位老师跟班上,教了两年,学生竟少了一半,流失或转学了,师生关系较为紧张 三、教师跟班走,弊大于利 我国,还没有完全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队伍中,良莠不齐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学校,为了避免矛盾,平衡老师心理,大多采取跟班上的办法这就有点碰运气了,如果跟上来的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那么,学生们就会欢呼雀跃如果运气不佳,跟上来的是不受他们欢迎的老师,情况就复杂了,严重的,还有可能被老师所耽误所以我觉得跟班上弊是大于利的,毕竟跟一个老师只能学到一个老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正所谓师多技博有些老师本身也不适合跟班走,比如一个刚开始任课的新教师,那么无论从保护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来说,都不能让他们跟班走如果是年龄较大、身体多病的教师,他们经验有余体力不足,高年级的教学工作是紧张繁重的,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为了学生的前途利益,也不宜让他们跟班走。
还有经过大浪淘沙,经过实践证明不适合教学,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也不宜跟班走 俗话说:“干啥讲啥,卖啥吆喝啥”咱既然选择了教育就应该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一所学校,除班主任之外,任课教师不要跟班级一直走到底,这样能让学生在初中三年当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老师,也就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人,岂不是接触到更多的老师,那样,学生将会学到更多的更丰富的知识,同时改变学生对一层不变面孔的枯燥感受每到一个年级或者每一个新的学期,都让学生重新接触到一个新的老师,将会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此的改变,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样增强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其二,教师一直负责同一个年级,反复几年的备课,同一本书,反复备课,相当于多次复习与巩固,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样以来,就相当于教师把一本书研究一遍又一遍,量的积累,便是质的升华!教学将会达到信手拈来,顺口成章,让学生听到更高层次的每一堂课参考文献】1、刁忠心:《跟班走要因人而异》[M],1998年; 2、张德友:《分层次班级教学的利弊谈》[M],2003年;3、文久江:《“跟班走”是应试教育的自然选择》[M],2008年; 4、彭勇林、金春沥:《中小学教师“跟班走”的优与劣》[M],2010年;5、李观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跟班走”的前提》[M],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