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丽论文:物理教学应回归生活.doc
5页纳雍县纳雍县 2011 年年““五优五优””评选作品封面评选作品封面学科物理类别论文论文名称物理教学应回归生活作者姓名张丽职务职称中教二级工作单位纳雍县骔岭中学固定移动15902659994电子信箱Zlzx2005@邮政编码553302联 系 人 方 式通讯地址骔岭中学作 者 简 介张丽,女,汉族,1982 年 3 月 28 日出生,2006 年 6 月 30 日毕 业于毕节学院物理系教育技术专业,2009 年 6 月 30 日毕业于 贵州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2007 年 9 月 1 日至今在纳雍县骔 岭中学任教初 评 结 果物理教学应回归生活物理教学应回归生活————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思考骔岭中学 张丽内容摘要:内容摘要:物理学科向来都是以“语言严禁、概念罗列”而显示着他的科学学科的权威性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鲜明特色作为一线教师,这就呼唤我们物理教师的物理课堂不仅要知识化,更要生活化,还要让物理课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来,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中去”的理念本文通过实践分析,论述了物理教学应回归生活的途径:即要求学生融通鲜活直观的生活世界与冰冷抽象的书本世界,关注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物理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引言:引言:凸显生活主题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以初中物理教材为例,物理这门学科,向来都是以“语言严禁、概念罗列”而显示着他的科学学科的权威性正因为如此根深蒂固的见解,使学生没有接触这门课就已经产生避其三尺的心理但是新编的物理课程教科书,无论是编排的顺序还是知识体系的逻辑,不但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心理要求,内容上更直接显示着理论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为一线教师,从这一特点上来讲,这就呼唤我们物理教师使物理课堂不仅要知识化,更要生活化,还要让物理课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来,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来源于社会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中去”的理念然而,由于以往我们的物理课过分重视“知识化”和“理论化” ,教师只见书不见人,满教室的概念与习题,剥离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课堂生活单一,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生活与知识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使得物理课堂生机黯然那么如何使物理课实现由“死”到“活”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的中心实现由“教”到“学”的回归?真正实现我们的身边“处处是物理”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
事实上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出传统课堂的狭小天地,走出书本,去关注我们的社会生活、关注我们的身边——尤其关注当代科学的发展,努力使更多具有趣味性、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情境和实例走进课堂让学生“改变了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1][1]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让物理课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来呢?我认为: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融通鲜活直观的生活世界与冰冷抽象的书本世界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融通鲜活直观的生活世界与冰冷抽象的书本世界(一)融通学生生活与书本的联系(一)融通学生生活与书本的联系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每个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段必须的重要的经历,其实质是学生生命活力不断焕发,个性价值不断显现塑造的生活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实际存在一个学生自己的、空白的、希望汲取知识的世界,这是一个与书本知识理论不同的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真切生动的现实存在,是学生可以认知而且接受的世界,而书本世界则是单调符号的堆砌,是一个逻辑抽象乏味的理论世界。
对学生而言这两个世界并不是自然而然的统一一美国的著名教育家布郎才指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 ” [2][2]那么这里的“真实的问题”指的是什么呢?显然是指与学生密切的生活实际也就是说,只有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有机结合,使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拉近了书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理论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找到解决的理论依据,进而使学生产生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心,从而产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喜爱,这就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准备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对生活的体验以及理解,能动地将书本知识整合于学生环境的体验,赋予知识生活化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活力在课堂的积极、主动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让学生生活与课堂融通(二)让学生生活与课堂融通“学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欲望,希望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于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纯粹抽象的物理理论,在教学中加强与生活,生产等实际的问题相互联系,会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并不那么玄而深奥,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使他觉得有迹可循、有形可依。
[3]”[3]课堂上,教师运用有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境;充分地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如我在教授“势能、动能”这一节课时, “能”这一概念,一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并且也没有一点知识作为铺垫,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新名词;二是“能”这一概念特别的抽象,既摸不到,也看不到这就给教师的教受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我并不是一上课就讲“什么是能” ,直接进入理论分析,而是先列举几个生活情境供学生进行探究,针对设问,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自己的理解分析,得出结果显然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事实上这堂课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效果都很令人满意因为这节课的导入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感到亲切感和新鲜感,关键是运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导入新课,以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引出“能”的概念让理论与学生的生活事实更加贴近了,让空洞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使理论赋予了更多的生活气息,那样理论就具有了亲和力,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并不是深不可测的,理论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了理论是对具体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了解懂得学习理论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具有指导的意义,即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中又终总结理论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懂得怎样从生活中学习。
二、关注社会生活,链接科技热点,消除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世界与枯燥沉闷的理论世界的二、关注社会生活,链接科技热点,消除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世界与枯燥沉闷的理论世界的壁垒壁垒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这里的生活既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也包括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与见识的积累物理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研究对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现在中学物理而言,大的方面,与载人航天;小而言之,关系到我们身边的电器、行程、雷电、机械运动等等这就赋予了物理这门学科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鲜明特色,学科本身就要求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国内国际重大科技发展、科学事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拘泥于理论而形成教条,以教书就教书而应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教学中应适当的既紧密围绕书本又要跳出书本,联系并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这既有利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又能使学生对物理课充满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电视新闻、漫画、图片、相关电影片段适时地引入课堂创设情境,或引用古今中外,社会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来设置问题,如奥斯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伽俐略运用“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一定是质量大的先着地。
那么如果把这两个铁球捆绑在一起,就会出现因为小球速度较慢,从而使大球的速度减慢,即原小球的速度小于捆绑后两球的速度又小于原大球的速度但又根据质量大的铁球一定先着地可知,应该是捆绑的两球先着地”这一悖论,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的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的敢于质疑科学的情操三、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课程三、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课程“教师是真正的课程实施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将各种文本课程与自身经验融会贯通,转化为具有丰富生活、文化意蕴的课程,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创造新的课程”[4][4]如我在复习能量守衡这一考点时,并没有直接进入知识点的复习,而是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几个相关的社会生活场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各抒己见,大胆置疑,各种奇思妙想和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上闪耀,在讨论和探究中明辨是非,端正立场,同时也提高了分析材料、审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看待事情的是与非,培养了他们从新审视武狭小说的新视觉再者,我在培养学生热爱物理这门课时,我不是干瘪的给学生讲述物理这门学科有多么长的历史,对社会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也没有喊口号叫学生们应该怎样的学好物理。
这样的效果“无声胜有声” ,不但让学生感觉到物理这门学科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激发了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学好这门学科的信心通过创设社会真实情境,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静态思维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由体验、感悟,进而启迪思维,大大提高了物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管物理课抽象、空洞,理论逻辑严密,但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链接科学技术热点,消除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世界与枯燥沉闷的理论世界的壁垒,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把抽象的概念变为印象深刻的科技事实,那么学习的效果一定会明显提高的总之,凸显生活真谛,回归生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教学的生活化,将大大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实现学生的书本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在与生活、社会和自然的融合中体验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生命与个性的自由与发展参考文献:[1][2]庄国钧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师教学行为实录与分析[J]贵州教育科研,2005, (2) [3]张斌高一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J]贵州教育科研,2005, (1) [4]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