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务一 学习演讲词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安徽省李好妹老师-教案课件学案说课稿知识点汇总试题真题测试锻炼-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doc
2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预习展示 1、作者介绍 2、重点词语 补充: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重点词语 (1)生字:肇(zhào) 彷徨(pá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三、整体感知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借此题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 四、自主学习(阅读第1、2、3、13自然段)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五. 合作探究 (阅读第3~12自然段)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六、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七、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 (意思:耳朵听说一件事,不如亲眼看见; 亲眼看见一件事,不如亲自尝试; 亲自尝试一件事,不如亲手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八、课堂总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九、布置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