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doc
4页学 科数学年 级初一教学形式探究式教 师蔡开平单 位永川九中课题名称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讨论、思考、观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合并同类项”和“移项”,体会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回顾: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二)、创设情境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3本,还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如果设这个班有学生x人,每人分3本,共分出了3x_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_3x+20_)_本。
每人分4本,需要4x本,减去缺少的25本,这批书共(4x-25 )_本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移项1、思考:方程3x +20 = 4x -25的两边都有含 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 25),怎样才能使它向x= 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2、观察:(1)、上述演变过程中,方程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3、归纳: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移到另一边,叫移项4、应用新知:1)、慧眼找错:(1)、6 + x = 8,移项,得 x = 8+ 6(2)、3x = 8- 2x,移项,得 3x +2x = -8(3)、5x – 2 = 3x + 7,移项,得 5x + 3x = 7 + 22)、抢答: 将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方程的一边,常数项放在方程的另一边,对方程进行移项变形1)、2x -3 = 6(2)、5x = 3x -1 (3)、2.4y +2 = -2y(4)、8 – 5x = x + 23)判断改错: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1)、从7+ x = 13.得到x=13 +7(2)、从5x=4x +8,得到5x-4x=8(3)、从3x +5= -2x -8,得到3x +2x=8-5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解下列方程:(1)、5 +2x = 1(2)、5y -3 = 3y – 1+ 2y + y 例2:解方程1/4x = -1/2x + 33、巩固新知:比一比,谁做得更快:解下列方程,并口算检验:(1)、2.4x – 2 = 2x(2)、3x + 1 = -2(3)、10x – 3 =7x +3 (4)、8 – 5x = x + 24、思考:移项的根据是什么?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5、 数学小史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早在一千多年前,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就已经对“合并同类项”和“移项”非常重视了。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⑵移项的依据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设 —找—列—解—检验 —答(5)一种数学思想——化归思想板书设计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 引例 例1 例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作业或预习知应用这个环节中,教学设计的习题典型精练,它把本节课用移项解方程,以及移项时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成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系列问题,如“纠错题、解答题”等,把知识点问题化,又把问题习题化,落实了“双基”,达到了导学案的“导学法”的目的这样也反映出前面对导学案修改时预设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学设计的落实还归结于集体教研的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