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教材解读.doc
6页生不必不如师──人教版四(上)《巨人的花园》教材解读《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材解读但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停留在体悟到“快乐要大家分享”的层面就够了呢?当我们沉下心来,慢慢品读每一个文句,就会发现许多值得琢磨的地方:“为什么村子里春意盎然,而巨人的花园仍然寒风呼啸、冰雪覆盖呢?”“为什么别的孩子吓得四处逃窜,那个男孩却没有拔腿逃跑呢?”“为什么小男孩在巨人的脸颊上亲一口,却说让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巨人以前从未体验过温暖和愉快吗?”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一篇童话,童话本身就是作者想象创造出来的,自然有许多幻化的色彩其实不然,就让我们顺着作者的角度再往下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创造‘巨人’这样一个非常态的人物形象呢?”“童话故事中的巨人和孩子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吗?”“作者创作这样一篇童话故事的目的何在?或者说童话的启迪教育的意义何在呢?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让读者懂得分享快乐吗?”我们先来分析巨人这个“非常态”的人物特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述巨人的外貌特征,只是说“园子的主人是个巨人”。
原著《自私的巨人》中也未对这一人物形象作具体的描写但透过“巨”字不难想象这个人物的形象──他粗手粗脚,声如洪钟,肥头大耳,身体好像一堵墙,站起来好像一座小山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性格特征,课文中通过巨人自己悔过后的自白直接点明了他的性格──任性、冷酷而前文对巨人三次训斥孩子,以及筑起围墙赶走孩子的语言与行为描述也印证了他的性格特征这样一个自私、任性、冷酷、绝情的非常态的人物形象到底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意义呢?当我们这么一思考,似乎一切问题慢慢清晰起来巨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任性、冷酷呢?难道他天生就如此吗?这样我们联系巨人的外在形象去剖析人物的性格成因,就能触摸到作者王尔德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因了因为巨人的“非常态”性,自然导致他受到“普通人”的歧视、讥笑、冷落,自然他就会失去与“常态人”交往的友谊,自然在小男孩亲吻他之前就从未体验过真正的温暖和愉快同时巨人也用自己的冷酷报复“常态”的人们就这样,巨人心理的堡垒越来越厚,与人们的误解越来越深,才造成了他那么冷酷地对待那些闯进花园的孩子们巨人真的没有朋友吗?童话原著的开篇是这么写的:“有一天,巨人回来了在这之前他是到他的朋友康瓦尔郡的魔鬼家做客去了,他在那里待了七年。
巨人的朋友是谁?是魔鬼!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巨人心理受到的伤害自然导致其只有选择魔鬼作伴了当我们解读巨人性格成因之后,不难发现其实作家所创造的“巨人”,其实是现实生活中所有被人歧视冷落的群体的一个缩影而已他们用厚厚的壁垒裹住自己受伤的内心,表面上的强大,却掩盖不了内心的怯懦与胆小我们再来看看文章中那个小男孩为什么不拔腿逃跑?我们经常说孩子是天使,因为他们与天使一样纯洁、善良,对世界万物都充满了关爱难道这个孩子留下来是有特殊意义的吗?我们翻开原作就一下子明白了童话的结局是:巨人之后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感到无比的幸福,但一直找不到那个亲他脸颊的小男孩一年年过去了,巨人也慢慢变老了一天清晨,突然在花园的最远角一棵开满美丽小白花的树下,巨人看到了那个小男孩巨人问:“你究竟是谁?”小男孩对巨人微笑着说,“以前,你曾经让我在你的花园里玩耍,今天,你应该跟着我去我的花园那花园就是天堂我想读到故事的结局,每个读者都自然明白那个小男孩原来是天使的化身作者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形象虽然有他的宗教信仰掺杂其中,但在用纯净、博爱的心灵感化世界的价值聚焦点上,儿童与天使却有许多精神的契合点原来,小男孩没有逃跑,是为了让巨人懂得去关爱别人,是为了感化巨人那颗因受伤而变得坚硬的心。
当我们明朗小男孩这一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精神内涵时,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深刻,更多元起来原来,小男孩一个亲吻让巨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是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爱可以疗伤;爱让巨人忘却了昨日的怨恨;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爱可以感化世间万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更贴近了王尔德所创作的童话的精神内核可能有人会质疑,对小学生而言,这样解读文本是否太过了但以上我对文本的解读却恰恰是缘自课堂学生的启迪在上《巨人的花园》的第一、第二课时,我也仅仅引领学生走进巨人的冷酷与任性,领悟孩子让巨人幡然醒悟,最终明白快乐大家一起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在第三课时上课伊始,我安排了一个自主质疑的环节,也就是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是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之处在梳理几个学生提出“洋溢、春意”等词语的意思之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对这句话不大懂‘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为什么别的孩子听到巨人的叱责都逃跑了,这个男孩为什么不跑呢?”我说:“这个男孩没有逃跑,他是为了什么呢?”这时,其他孩子纷纷举手有的说他是为了让其他孩子都能在花园里玩耍,才决定留下来说服巨人的;有的说他是为了让巨人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有的说他是为了让巨人懂得快乐大家一起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等等。
接着一个孩子又站起来问道:“小男孩在巨人的脸颊上亲一口,为什么说让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巨人以前从未体验过温暖和愉快吗?”多么好的一个问题啊!在不吝其词地赞扬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后,我组织学生联系课文,想想为什么这一个亲吻使巨人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愉快?学生联系课文中巨人冷酷对待孩子的情节明白了:因为巨人那么任性,那么冷酷,所以别人都不愿和他交朋友然后我启发他们展开想象,巨人在生活中还可能怎样对待其他人?之后,在交流中大家达成这样的共识: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这时,一个胖胖的大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巨人为什么那么冷酷地对待别人因为巨人那么大个,肯定受到别人的歧视和嘲笑巨人这么对别人是为了报复别人是呀,巨人冷酷地对待别人是结果,我们为什么没有站在巨人的角度去思考他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呢?学生的这一回答让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困惑的问题豁然开朗起来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树立巨人这一形象到底是否具有现实针对性?巨人这一形象仅仅是一个个体缩影吗?学生的思考与发现让我激动、震惊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讨论:“巨人难道天生就那么冷酷无情吗?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哪些挫折呢?”学生被这一问题引向了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
有的学生说,巨人那么大个,他外出时肯定有很多人围着观看,所以巨人一定很烦;有的学生甚至有些忿忿不平地说,巨人可能经常被人讥讽嘲笑,所以才变得那么冷酷;有的说巨人长得那么高大,本来生活就很苦恼了,再加上人们那么对待他,自然就更烦了……学生纷纷加入为巨人申辩的行列我接着追问:“那是什么融化了巨人那颗坚硬冰冷的心呢?”“刚才有同学问别的孩子听到巨人的叱责都逃跑了,这个男孩为什么不跑呢?难道他仅仅在告诉巨人快乐要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吗?他那凝视的眼睛似乎在告诉巨人什么呢?”在短暂沉默之后,有的学生站起来似乎略有所悟地说:“老师,我觉得小男孩还在告诉巨人不要伤心,还有许多人没有嫌弃他有的学生说:“小男孩用眼睛告诉巨人孩子们其实挺喜欢他的 有的孩子深情地说,小男孩是用自己的爱融化了巨人坚硬的心;有的孩子说,是小男孩对巨人的爱,让他忘记了昨日的怨恨,是爱感动了巨人最后,我深情地小结到:“爱,可以疗伤;爱可以让巨人忘却昨日的怨恨;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爱可以感化世间万物!”可能有些老师会询问这样“过度”地深究文本,会不会让学生感到精神的压迫感?让我们来听听课后学生的心声就能明白下课之际我兴致未尽随便问了一句:“同学们,你觉得这样上课,这样读书,这样思考感觉怎么样?”有的学生说过瘾,有的说太兴奋了,有的说很激动。
从他们的话语中我可以感觉到这样的感受是缘自真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