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x
3页7 古诗二首1.认识“登、唐”等生字,会写“依、尽”等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多媒体课件2课时第1课时 《登鹳雀楼》课型:新授执行时间: 月 日执教:1.认识“登、唐”等7个生字,会写“依、尽”等4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板块一 图片激趣,揭示诗题1.图片导入,揭示诗题:(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看,这里有座楼,因为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喜欢在这座楼上面休息,所以人们叫它“鹳雀楼”唐代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板书诗题,识记“登、唐”二字2.齐读诗题,指导读好停顿:登/鹳雀楼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准节奏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一起读读这首诗吧!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提示:(1)“登、唐、穷、层”都是后鼻音。
2)“尽”是前鼻音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板块三 品读诗句,想象画面1.提出问题:哪两句诗是诗人所见,哪两句诗是诗人所想?(所见:第1~2句 所想:第3~4句)2.学习第1~2句1)出示诗句,指名朗读,引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预设:白日、山、黄河、海)(2)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3)识记“依、尽”:给“依”字组词,想象夕阳依傍着西山缓缓下沉的画面;结合插图理解、识记“尽”4)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出示课文插图)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远望去,夕阳依傍着西山缓缓落下,近处,波涛汹涌的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学生接读)黄河入海流3.学习第3~4句1)出示诗句,引导: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这么壮丽的景色,由此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2)识记“欲、穷、层”①识记“欲”:我们在学过的哪首诗中见过“欲”字?(《赠汪伦》)回忆“欲”的意思,给“欲”组词②识记“穷”:结合课后习题第三题中的“穷尽、山穷水尽”推测“穷”的意思,认读词语③识记“层”: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数数这鹳雀楼共有几层。
3)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思考诗句揭示的道理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跟着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依山而落,黄河奔涌入海的壮美景象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板块四 巩固写字,指导书写1.指导书写“依、尽、穷、层”2.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提示:①“依”,左窄右宽,“衣”的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末笔捺从竖中线上起笔②“尽”,“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③“穷”,上面的穴字头不要写成宝盖头④“层”字中,“云”的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板块五 背诵古诗,拓展积累1.配乐背古诗2.拓展积累:通过学习《登鹳雀楼》,我们知道了王之涣登高望远,看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去探寻更多关于“登高”的秘密吧出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