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修辞).ppt
30页第七讲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一、引用 二、譬喻 三、代称 四、并提(合叙)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六、倒置(倒文) 七、委婉 八、省略,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 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①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②引用的分类 引言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 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引事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 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引文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改引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李适之“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思考: 引用的目的是什么?引用分哪些基本的类型? 引用的目的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使内容的表达 含蓄、典雅 引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
(4)改引, 引用时把原文略加改动,或取一句话中最重要的几个字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①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②譬喻的分类 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思考:譬喻有什么修辞效果?譬喻有哪些基本的类型? 譬喻是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 修辞方式譬喻的修辞效果主要有: (1)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2)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譬喻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1)明喻:用“譬如,譬之,譬犹,犹,若,如”等加以表明 (2)暗喻:不用“譬喻”等字眼,而是直接表述,但我们必须把它们当作譬喻来看待,才能理解 (3)借喻: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4)博喻:一口气用多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个事物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 操《短歌行》)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 怀古》)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 事物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2、代称的分类 ①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②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③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④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⑤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⑥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返回,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1、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文辞简练 2、如何辨识并提 ①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②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孙左车为安阳侯《史记·孝景本纪》,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李清照《如梦令》)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 文之事》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耳目聪明 发皇耳目,返回,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①修辞效果 行文简约 形成对仗 ②互文的分类,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六、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①修辞效果 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押韵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返回,七、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 婉” 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返回,八、省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 赋《棠棣》之七章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 王引之《经义述闻》:“卒,卒章也言赋《棠棣》之 七章与卒章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 省略主语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 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 )越于车 下;( )射其右,( )毙于车中《左 传·鞍之战》),省略宾语、兼语 明日,子路行,以( )告( )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 )辱之 省略述语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曹刿论战》) 省略“曰”字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我国比喻研究历史 一、先秦时期 墨子 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 惠施 夫说者,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庄子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荀子 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 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 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要用知道的事体来喻说不知道的事体,比喻 的作用是为了使对方明白,易于理解,比喻 是论辩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二、两汉时期 刘安 假象取偶,以相譬喻,假譬取象,异类殊形(《淮南 子》) 郑众 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周礼注》) 王符 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 (《潜夫论》) 王充 何以以辨?喻深以浅,喻难以易。
《论衡》),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勰 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 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 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 则环譬以托讽文心雕龙) 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四、唐宋元时期 皇甫湜 凡喻必以非类,岂可以弹喻弹乎 凡比必于其伦 贾岛 四时物象节候者,乃诗家之血脉也 皎然 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 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陈骙 《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 文之作也,可无喻乎?,戴侗 圣人因器以著象,立象以尽意,引而申之, 触类而长之,而天下之精义糜有遗忘焉 道,从辵,本为人之行路;理,从玉,本位 玉之纹理,引而申之,则道之广大,理之精 微者无不通,以充类之术也五、明清时期 出现汇编比喻的专书 徐大元《喻林》 吕佩芬《经言明喻编》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吴曾祺 尝谓设喻之失,凡有数端一曰:泛而不切,好取 华辞无关实义是也二曰:滞而不化,胶于实迹反昧 大意是也三曰:熟而不鲜,袭取旧文不得新义是也 四曰:俗而不韵,杂用俚言,有伤大雅是也明此 四端,则于设喻之道,思过半矣 (吴曾祺《涵芬楼文谈·设喻第十九》),六、20世纪 (一)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 钱钟书《管锥篇》 (二)比喻不仅是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活动 的工具和结果。
张明冈 比喻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认知作用,二是修辞作 用 通过对已知事体同未知事体之间相似性点的比 附,使人们从已知的领域向未知的领域前进,扩大 知识面婚姻是牢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