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pptx
21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红,烛,1.,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2.,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3.,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4.,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目标,一,教学过程,二,初读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时,可曾引发你的思考?可曾被诗句所描写的“蜡烛”所触动?那么,你曾经想到的,可以用蜡烛来形容的人,包括谁?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诗人一闻一多,看看他是怎么写“烛”的一,),初读感知,1.,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二,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闻一多(1899-1946),(,一,),初读感知,教学过程,二,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
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3.,红烛,(,一,),初读感知,1.,划分结构,理清思路,教学过程,二,(,二,),文本详析,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第二部分(24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第三部分(5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第四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明确:,可分为四部分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学过程,二,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
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2.,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明确:,(,二,),文本详析,教学过程,二,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3.,红烛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明确:,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二,),文本详析,教学过程,二,(,二,),文本详析,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另外,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教学过程,二,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4.,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明确:,(,二,),文本详析,教学过程,二,诗人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诗人认为这很“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5.,诗歌第2节说“一误再误”,第3节则说“不误,不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明确:,(,二,),文本详析,教学过程,二,“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是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认为自己有职责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把他们解放出来。
6.,第4节“既制了,便烧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二,),文本详析,教学过程,二,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残风”隐指反动势力红烛流泪是因为流得不稳而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7.,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二,),文本详析,教学过程,二,8.,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其音乐的美是指音尺、平仄、韵脚等听觉方面的;绘画的美则是词藻;建筑的美则是“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虽然在外在形态上,红烛无法体现这一点,但内在的情感变化其实有章可循,并且和谐对称,正是建筑之美的内在体现试结合全诗对这一特点简要分析二,),文本详析,教学过程,二,红烛虽不算长篇大诗,但也可看出诗人的艺术实践,首尾引用正是与其他部分相结合的匠心独运,并不是与其他部分截然分开的,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首先,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的对象和情感,是冷静的缓冲;接下来,经由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从引子到最后一节,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从理性的平静到感性的热烈,最终回归理性的平静,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线圈结合式的情感结构水乳交融、妙不可言明确:,(,二,),文本详析,教学过程,二,(,三,),深入探究,“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1.,赏析诗句,理解文意,明确:,(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教学过程,二,明确:,(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三,),深入探究,教学过程,二,明确:,(4)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3)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明确:,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明确答案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情色彩淡薄5)才着急得流泪!(叹号的作用),明确:,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三,),深入探究,教学过程,二,(,2,)高尚的情操,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1)抒情的脉络:,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2.,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三,),深入探究,教学过程,二,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3)抒情的方式,(,三,),深入探究,本课小结,三,这首诗歌中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过程中,要弄清楚“红烛”这个典型意象的意蕴,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析,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自己的伟大抱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