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doc
11页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摘要]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树立了“白话美文的艺术模范”,他的散文表现出崇高的人性美,清幽的意境美,精巧的结构美,洗炼的语言美,极具有艺术感染力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家,他的笔就象一支万能的神棒,不论什么题材,都能幻化成优美动人的散文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美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的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了他文学创作的才华接着,他又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篇,致力于散文的创作他的“艺术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等经过艰苦的艺术磨炼,朱自清终于成为一位有杰出建树、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以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一、真挚深厚的感情流露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实,作者抒发的感情愈真实,就愈能见其真挚的美只强调抒情的技巧则失其真,也必然失其美朱自清偏重借叙事抒情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缠绵,真切,一方面是注意到选材的详略、笔墨的浓淡、布局的虚实,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是因为“有时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久而后出;这种情感必极其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
归根结蒂,朱自清的“抒情小品”,在“五四”以后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另有种真挚清幽的神态”,这与他在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中追求“真挚”的“声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我”和父亲为祖母去世而奔丧回家,“我”要回北京读书,恰好和父亲同行至南京我”渡江到浦口,准备上车北去父亲先是再三嘱咐一个熟识的茶房送“我”,后又怕茶房办事不妥贴,又亲自送“我”上车临行时,父亲在“变卖典质”、“家中光景很是惨澹”的情境下,又特地为“我”买几个桔子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 作品以父亲的“背影”作为艺术抒情的“泉口”,由远而近,铺陈叙事,字字句句融注了惦念父亲的感情和无以孝敬的痛惜之情,字真意切,荡胸涤肠,袒露出感情的真挚美。
作者谈这篇散文的写作动因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按:即指“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中的末一句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的交融,是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的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因此,在他的笔下,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感人的“抒情细节”父亲卖桔子的蹒跚背影;亡妇“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痛打阿九之后妻的一场哭诉;叶圣陶不与人争辩那句“这个弄不大清楚了”的和易、宽容的笑语(《我所见的叶圣陶》)等等,这些细节不事粉饰,不着意渲染,就有“此中真意当歌哭”的抒情魅力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组成部分来写前一部分重点写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先写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写出荷花的体态神情以“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的色泽,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一拂之下的动态美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微风下荷叶的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作者也进一步的分剖: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忽与宁静然后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由于作者将描写对象分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观察、描写,并从视角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 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三、精巧紧缜密的艺术结构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
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四、灵活多变的技巧运用朱自清的散文技巧老练,灵活多样他既注意“形与神、虚与实、张与弛、动与静、详与略”等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又注意“对照、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上,更注重“白描”手法的应用擅用白描手法,是朱自清散文创作,尤其是他后期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写父亲、写亡妇、写叶圣陶、写韦杰三等,都是平平实实地述其行状,描其神韵,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最典范的便是《背影》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文字,作者抓住几个细节,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艰难动作真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得平静自然,没有任何修饰,平平道来,简洁勾勒,但情景细致,情感含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这种白描手法,在《给亡妇》、《儿女》、《我所见的叶圣陶》、《执政府大屠杀记》、《扬州的夏日》、《伦敦杂记》等篇章中均运用得非常出色,形成了简炼、流畅、朴素、平实的语言特色 通感手法是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大量运用的另外一种手法,而且是现代散文作家中运用得最好的例如《荷塘月色》有这么两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前句写荷花的“清香”,本来是诉诸嗅觉的,他却用“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这种听觉来形容,让人感觉到香气的悠远、飘缈,若有若无,形象生动;后句写“光”和“影”的和谐,却用“梵婀玲上的名曲”来比喻,将视觉通感为听觉在《绿》一文中,作者形容梅雨潭的水:“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里则是视觉与触觉的通感,用“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形象地描绘了潭水的柔滑、细腻五、平淡清幽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
他的散文语言“在新文学运动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杨振声)如果说他早期的诗文还有富丽美的一面,那么从他致力写散文以后,他的散文则是“豪华落尽见真纯”的美其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文章的“谈话风”,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象“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有极深的造诣,集中地体现在建树“谈话风”这一方面 如同画家之于色彩和线条、音乐家之于旋律和音调那样,朱自清对于口语有一种独到的敏感朱自清的散文中,大量吸收口语体的语言,经过艺术的加工、改造和锤炼,使之成为自己作品的艺术语言,创造出自己艺术语言的个性风格我们随便举出两例: “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
《儿女》) “一块口香糖得咀嚼老半天,还是嚼不完,凭你怎么斯文,那朵颐的样子,总遮掩不住,总有点儿不雅相这其实不象抽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