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与技能[37].pptx
22页知识与技能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配乐朗读磁带、文本资料、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祖籍南京,生于杭州,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早在1928年就已发表,并成为传诵 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香港文学1982年2月号) 1.听录音磁带,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 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 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3.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 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 ,这是为什么?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祖国的哪些地方?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先触摸了地图上的沦陷区,又触摸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 4.诗人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5.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6.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象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 地表现出来。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这首诗运用想象的手法,对沦陷区和解放区的现实事物进行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以及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1.巧用对比,突出情感: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都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这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2.押韵方式,灵活多变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诗句押一个韵例如从第五行开始,押韵的韵脚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凋一致的节奏1以读带品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要求不同的朗读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2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却写得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