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下册29课 《乞巧》.docx
6页三年级下册 《乞 巧》教学设计王惠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单一,在以导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渗透学法 2、学生可能对诗中的乞巧节不了解,应多补充相关资料,解决学生的疑问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诗句想象丰富、浅显易懂,通过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等四个生字 2、能有节奏、有韵律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增强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培养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想不想听? 2、教师讲《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与这个故事有关 板书课题:乞巧。
认读音节,强调读音 指导书写:乞、巧比较:乞与气强调两个字最后一笔的区别 [设计意图:由故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关注乞与巧的音节,让学生注意两个三声字在一起时音的变化] 过渡:同学们,乞巧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二、解新题,知作者: 1、理解课题 出示资料袋:相传织女美丽无比,心灵手巧,她能用丝织出特别美丽的锦锻人间的女子们都盼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美丽灵巧于是,她们纷纷在 七月七日牛郞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思考:从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乞巧是人间的女子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 [设计意图:加深了解乞巧的来历及含义,为下文学习诗句作铺垫] 2、认识作者 出示林杰的简介:林杰,字智周,唐代诗人小时侯非常聪明,六岁写诗,出口成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有“小神童”的称号过渡:看了作者的简介,想不想学习他写的诗? 三、明诗义,悟诗情: 1、初读古诗,认读节奏 (1) 、自由朗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2)、指名读诗评价读诗 讲解:7个字的诗,我们称它为七言诗读诗时要有节奏感,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师范读。
提示:按节奏读诗同桌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熟读古诗 过渡:通过读诗,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我们读诗,只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边读边想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的意思,品出诗的滋味 [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要读准节奏,这是理解诗的第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诗的脉络] 过渡:请大家再读古诗,读一句诗想像一下诗中的画面,理解它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大家做出记号 2、 再读古诗,品悟意境 3、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 ①、思考:这句诗中有两个字音相同,能区分吗? 学生交流 出示:宵——霄 指导学生区别字形、字义引导理解:“宵”组词~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后的第一个节日,在晚上过宵”是晚上的意思霄”,是“雨”字头,从天上来 ②、想像诗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七月七日夜空星光灿烂,诗人写下了美丽的的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这样优美的情景,怎不叫人想到牛郞织女在天上相会的故事? 板书:天上相会 过渡:牛郎织女在喜鹊的帮助下每年才相会一次,人们在“看碧霄”的时侯怎好意思打扰他们?所以我们读“看”字时,要轻一些 ③、指导朗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过渡:是啊,牵牛织女千盼万盼,终于盼到了相会的时刻,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 设计意图:由满天星星,过渡到牛郎织女,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想像力。
指导朗读,是让学生静心感受时空变换带来的心理体验通过读与想像,达到理解诗境的目标] (2)、教师范读第二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指导朗读 小结:牛郞织女见面是多么喜悦,多么激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前面两句诗 过渡: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 [ 设计意图:由天上到人间,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拓展本句诗不必详细讲解,学生通过分享前面的资料能明白含义] (3)、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①、自由读诗,想一想:从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家家都在做什么? 指名交流 出示:古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年轻女子对这一天兴趣最大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讲解:其实,不管人们采取哪种方式乞巧,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乞求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板书:人间乞巧 过渡:七夕在古代也称为“乞巧节”“女儿节”其实,小孩子、老人也喜欢乞巧节我们认识一下这个节日 ②、出示资料袋:乞巧节 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 思考:读了投影,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 过渡:读了资料,我们知道了人们乞求的东西可真多你能从诗句中看出乞巧的人多吗? 指名回答 汇报交流 小结:七月七日晚上,家家户户都在看月他们有的在茶楼,有的在河边,有的站在院子里,有的在花园里,凡是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们都对月乞巧还有姑娘拿着红丝线,穿针引线,穿了一根又一根这真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讨论: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说明姑娘们“穿丝”多?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交流汇报 小结:我们通过读诗,从中感受到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难怪诗人林杰发出这样的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指导朗读 [ 设计意图:从不同方面展示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乞巧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是相同的通过学习“家家”“尽”“几万”等词语,使学生明白乞巧的人多,乞巧的心理与心情是相似的达到巩固理解情境的目的] 3、再读古诗,感受韵律之美 (1)、听录音,感受韵律之美 讲解:读诗时要缓缓的读,有节奏地边读边想像,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
读诗时,你还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2)、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3)、指名朗读各种形式读:个人读、男女生分组读 过渡:同学们摇头晃脑,读得有节奏、有韵律,真是太美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提示:现在,你会背诵这首诗吗? (4)、指导背诵 [ 设计意图:通过读,达到熟能成诵通过不同方式的背诵,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验古诗的韵律之美,能使学生更加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过渡:织女是心灵手巧的姑娘,人间的女子向她乞求智巧如果同学们能穿越时空,到达织女处,你打算向她乞求什么? 4、 拓展延伸: 1、把你的心愿或想法写下来,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习作 汇报交流教师评价 2、出示:(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 夕(唐)杜 牧 (2)、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宋)秦 观 过渡:同学们,我们是诗的国度对于七夕,对于牛郎织女,古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
我们读一读,把你喜欢的句子记下来 3、搜集有关乞巧节的传说、故事、诗句,与同学们交流 [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写,读写相结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板书: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5、 教学反思: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诵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 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3、扩展延伸,丰富积累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