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反应.pdf
8页第?卷第?期? !!年? ?月∀# ∃ %.&,? !!近代中国 对 西方文化的反应薛广洲本文旨在论证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反应自从?! 天子具有统冶天下的至尊地位,中国是指体现文明本身的中心王 国这一中国中心主义的思想起源于这一事实>中国幅员辽阔,力量雄厚,历史修久,而又济源丰富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则表现为把中国国内的社会和政治制度诸原则的扩大作为天下之主,应该对所有的人宽厚,以示, ’王者无外”之氯因此对所有外国人都应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外国人只有通过渴见天子时遵守适当的礼仪,来加 入中国的世界秩序这就 是朝贡制度这一 基本观点可以从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 的关系中得到证实然而?!只有从 根本上改组中国文化,才能符合中国人民 的利益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使中国阪依基督教,而且是不达 目的誓不罢休所以,虽然有些传教士集中力量抨击中国的古老制度,而另一些传教士则比较强调建立新制度,但按其使命的性质来说,所有传教士都向中国传统的文化提出了挑战这正是中国封建士大夫们感受 到威胁的原因所在正是由于 基督教文化对传统儒家文化 的否定,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在基督教文化面前所感受到 的威胁,客观 上说明了为什么当洪秀全把基督教的一整套世界观和救世的使命融进拜上帝会里后,会掌握了那 么多穷苦的人 民大众。
拜上帝会成员 信奉的外来教义和它的刻板的二元论Α在 灵魂得救和罚入 地狱之间做出抉择≅ ,都反映了他们自已在两极分化 的社会环境里所处的不见 容的地位由于洪秀全还没有从把自已看作是高度正统文明 的承受者这一根深蒂固的自我意识框框中完全超脱出来,因而他的政治思想里调 和 着 基督教和儒家的传统,这使得他一方面不能使更多的中国 民众信奉以及受到封建统治阶级 的殊死镇压,另方面又不能从对基督教的接受转到对整个西方文 明 的吸收因此,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以基督教为自已的武器≅>但它对西方文化 的接受仅是形式,从未成为民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同时也看到,基 督教文化之被中国下层人民所接受,之被以这种方式所接受,一也只 因它是西方文化中低层次的东西而且,太平天国关于救世 主的宣传和教义的排 它性,在中国传统这个背景下,妨碍了他与其他农民起义队伍的合作Χ同时,他摒弃传统的社会价值准则和制度,又使他们难于近代中国时西方文 化的反应把势力伸展到所占城镇以外的农村内地因此,太平天国的 失败仅从它的思 想大旗来说,只能是必然的但是,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帝国,在对西8方文化的最 初反应中,不能不说它是第一次大规模地采取接受态度的。
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清朝统治阶级的反抗以及它所信奉的基督教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 否定,加剧了封建统治阶级为稳固自已的政权而对西方文化的排斥心理而这种顽固排外的心理以及由之而来的行动,恰与早已蓄谋扩大在华利益的外国侵略者寻找借口的需要相吻合在这种背景下,第二次鸦片战争便爆发了这次战争失败得更惨,不仅丢失掉一个又一个城市,而且连皇帝也被赶出了北京城这使整个统治阶级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动,从而开始改变以往在对外关系上的态度同时也使封建士大夫们开始广泛地关注西方的社会由此而出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大规模地、以封建统治阶级为主体的接受西学的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六十年代后的洋务运动夕表明了中国官方中一部分人企图以西方科技来弥补中国文化的欠缺这个愿望是通过一系列行政措施来体现的如成立官方翻译机构、创办近代企业,新教育的实行等但在 那三十年中,随着形势的推移,洋务运动 的重点也在不断地调 整,因而形成了洋务运动历史的三个阶段即>从?!?结果由十多艘舰只组成的“现代”舰队,在不到一小时内完全 覆灭十年后,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 的 彻底破产然而作为观念形态 的“中体西用”,却并 没有象黄海中下沉的兵船一样迅速从海面 上消失。
虽然 西学、“西用”分明在冲击着中学、“中体”的防线,然而那些走向世界、寻求新知的中国人,却谁也没有去指责中学、, ’中体”的不是,甚至还得坚持以往的历史,声明西方的文化远逊于中一国乃 至于甲午战后 的两三年间,人们在筹建京师大学堂、南洋公学 时夕仍把“中体西用”作为办学的准则即便以变法著称的康有为,8也不得不拾出“托古改 制”之说但是,西学毕竟是新学,中学也毕竟是旧学因而,在“中体西用”的实施中夕两者的一 冲突势必不断促进了事物的新陈代谢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也就是洋务运动的破产两次战争告诉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不能仅局限在“船坚炮利”Γ匕在物质技术这一文化的表层 之后还有着别的东西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对于中国人认识 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自?!数封建官吏和士 大夫的意识形态立场背道而驰,而且也同几乎整个封建统治阶级 的既得利益发生冲突因而,百 日维新以皇帝被囚,“六君子”· 被杀,各项章新政策被废而告结束,近代 中国对西方文化 的反应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维新运 动以它的全面失败说 明了一个事实,即它不仅仅暴露了封建的政治 制度对于全面改革的惊人无能,而且 也反映出政治领导是多么没有能力使制度恢复生气和经受中国危机时代所必需的自我改造。
象任何重大的政治运动 的结果会引起新的政治 分化一样,戊戎变法的失败,也在资产阶级维新派 中引起了分化他们在幻灭和迷惘 中,继续求索,各奔前程尽管维新志士们后来的政治 主张刁洲司,但他们许多人都由之得出一个共同的认识,即变法虽以流血失败而告终夕但是维新变革的趋势和瀚流却是不可抗拒 的因 此我们又说,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失败从一开始,它的下面便是一阵思想 的巨浪而由? ! Φ 年以后开始的政治活动所唤起的感情和注意力反过来又加深和扩大了这阵巨浪结果,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 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 了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开创 了 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以及诞生了中国知识分子这一新的社会集团为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义和团运动 之后的? =?年,西太后会同意开始实质上是?!!年维新变法的继续的改革但是?! !年的月又毕竟是顽固派 的胜利这次胜利使得他们在两年后成功地控 制 和支使了义和团,从而表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最后 一次有组织地、大规模地反抗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一部分封建官吏和绅士出于维持封建统治的目的而发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之时,广 大的下层劳苦大众却开始承受着外来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于是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便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义和拳,它反映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人民要求摆脱清朝封建统治 的强烈愿望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杀洋灭教”便成为义和团组织群众进行反帝斗争的中心任务而戊戎变法 之后的“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则有着 更为复杂的背景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外国传教士们提供了迅速增加的特权传教士们利用享有待权的合法地位,既对所在教区肆无忌惮地进行经济的掠夺,又为偏袒中国教徒或赢得更多的 阪依者而对当地的政治和司法广泛进行干涉,这必然激起了广大人民对教会的深恶痛绝除了这种直观 的感受之外,其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它的教义、仪式等在文化心理上向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价值提出了挑战这种心理的和直观 的融合,便具备了对义和团运动从中外文化的冲突中把握的可能和必要这也就使我们不难理解义和团运动为什么在后期会走向官民合办的地步中国的上流社会大多数是绅士集团绅 士比中国任 何其他社会阶级都更加深刻地与 中国的文化水乳交融,更全面地坚持中国是一切文明 的中心 的主张他们从孩提时就接受儒家传统和价值的教育,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积极同这种传统和价值打成一片的行动九因此当儒教受到攻击时,绅士阶级遭受到的损失最大。
因为孔子被认为是使中国不能饭依基督教的大敌,传教士自然要把他们的挫折、失望和愤怒 的情绪倾泄到孔子影响最直接的体现者绅士阶级身上一旦我们把传教士对绅士的敌视与绅士对传教士 的怨恨摆在一起来看,就会对于十九世纪 中叶以后在中国出现的文化冲突的深度和强度有了一定的认识不用说,这种由物质上白尔中 突而表现出来的思想交锋,必然还会以物质的形式再次 显现 !年以维护传统中国文化为重任的顽固派们在赢得了对维新派的内部胜利后,转而对? !前江、大午手子比西方 文化 的输入 和体现者—传教士和各国入侵者宣战,自然 是顺理成章的了因此,如果我们从对西 方文化传入 的反应来看,· 义和 团运动实际 上是中 国的文 化 心态 和封建体制对西方文化 的最后一次 抗 衡然而,义 和团运 动在八国联军 的枪炮下的失败,整个皇室 的再一次外逃,也表明了传统的中 国文 化以及与此 相应的封建制度在西方文化面前的彻底失败义和 团运动之后,不仅由维新派分化出来的康梁等立宪派人物要求改革,就是各省督抚和外国人也都有此要求为了防止反清势力的壮大,并要保持整个官僚阶级和外国人的支持,,不管清朝统治者喜欢与否,除了改革,它已别无选择。
但实际上,清政府只需 要保持改革的门 面,而对实际内容则毫不关心改革已经不再是康梁所主张的那样是为了富国强兵以御外强的侵略,它 的目的勿宁说是为了 保 卫清王朝不受汉人与外国人两者的攻击换言之,改革是为了保住清王朝正 因此,使得清末的改革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夕清政府的改 革方案中充满着自取失败的矛盾如创设资政院和谙议局,本是为了广开言路以备立宪,可是政府却愈来愈严格地控 制人 们表达自已的思想其次,所有参予制 订改革方案 的人都 各谋 私利这两个特点使得清末的改革不仅没有维护清王朝,反 而促 成了王朝的灭亡清 王朝 的灭亡,除了它 自身的腐败之外,由从维新派失败的教训 中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起到 了决定性的作用前面已经说 过,维新运动并不是完全 的失败,它所引起的思想变 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维 新派所发动 的变法改革又 毕竟失 败了,这迫使中国的资产阶 级知识分 子开始了新的探索义和团运动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提出了革命 的纲领,提出了经过革命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的 理想,并且发动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纲领和理想最后以辛亥革命 的形式表现出来,8虽然它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
但 是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这毕竟是资产阶 级革命派 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这个目标达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使得中国社会的形态发生 了空前的变革,这个变革是那样断 然,以致于在其后的任何的复辟闹剧都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8但是辛亥革命所做的又毕竞是社会制度的更 替,虽然 它在制度上 的变更 更彻底,它也只是对维新变 法运动的一种继续而从中外文化 接触的角度看,它对西方文 化 的认识、反应仍 是停留在制度这 一层 面 上在洋务运动把 西方文化 当作物质技术来学习失 败以后,中国人在进一步地 探求中认识到,西 方 的物质技术是和它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结合 在 一起的,中国的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就是没有必 要的相应的政治 制度的保 证于是开始把西方文化当作社会政&治制度来学习,这就是维新变法所开创而辛亥革 命加以完成 的任务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以革命的手段来完成了维新派们用改良的手段所没有完成的事业就 它在制度层 上所做的变革,我们说它是成功的然而就富国强 民来说,辛亥革命又远远没有解决因此,继续寻求更深层次的东西便具有了客观的必要性·,近代中国对西方文 化的反应辛亥革命几乎在它取得胜利的同时也就失败了。
它的失败不只是因为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等原因,因为它自身的原因只会造成革命果实的失落,而不足以说明在革命之后的十多年里反反复复的复辟 闹剧和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动荡,而且辛亥革命的失败 也不仅仅 是指革命成果的被篡夺,它 的失败 的真正含义是指它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的直接结果,只 是赶走了一个皇帝,然而却被另一个“皇帝”所代替皇帝和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