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藤野先生第三课时.docx
3页1、藤野先生 第三课时精读品析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2.“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
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
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当堂反馈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迭——叠)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本文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某些日本人 例略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9.概括文段大意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教学后记: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进而了解文章的暗线——爱国主义;学生对师生相处的事例概括得比较到位,气氛活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