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ppt
43页导入新课,我国古时候,人死了之后,为防备死者的墓穴遭遇变迁,后人不知为谁氏之墓,故书死者姓名、爵位及生平事迹刻于石上,平放于棺椁之前一起埋于圹穴之中,使日后发现者有所稽考这种特殊形式的文体称之为墓志铭 墓志铭包括志和铭两个部分志文为传,多以散文形式记述死者生平铭语似诗,主要是些对死者的颂扬和悼念之辞,通常是以四字一句的韵文组成,也有五言、七言不等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理解本文写作思路,认识人生观、价值观 3.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题目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的题目,说明是写给的信,信题多为: “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与„„书”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寄„„书”《寄欧阳舍人书》(曾巩)等等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初(1068年),任《英宗实录》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皆有善政,作者简介,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 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 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 密的过从关系。
宋仁宗庆历六年 (1046)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 已故的祖父作一篇墓碑铭秋,曾 巩收到了欧阳修的回信次年,为 了向欧阳修致谢曾写了此文写作背景介绍,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以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兵马钤辖时南剑州(今南平市)将乐县巨盗廖恩初降,余党逃匿山林,骚扰人民曾巩极力招抚,自新者甚众曾巩奏请在沿海要隘增设巡检,以资防卫福州佛寺多,田产富足,僧人相争为住持,曾巩在福州整顿佛寺,革除官府指派住持制度,让僧众自相推举,禁止官吏向僧人勒索在福州任职仅一年零一个月,所作诗文50余篇,其中《道山亭记》一文,尤为世人所传诵后历任明州(今宁波)、亳州(今安徽亳县)、沧州知州;又入京任史馆修撰,升中书舍人,知制诰后卒于江宁(今南京市),追谥“文定”著有《南丰类稿》传世,名列唐宋八大家基本解读,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 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 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 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 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 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结构 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译文,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 承蒙您赐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 道碑铭,反复拜读,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 涌上心头。
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 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 不同的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 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 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 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 来显扬第一段,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 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欢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译文,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__都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__一下 (3)前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可灾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__了重重难关,恢复了家园 A结余 捉摸 度过 B节余 捉摸 渡过 C结余 琢磨 度过 D节余 琢磨 渡过,(D、结余:结算后的剩余 节余:∶因节省而剩下的钱或东西 捉摸:摸索,揣测 琢磨:思考,研究 渡:本义为“渡过,过水”引申为“通过,由此地、此时移到彼地彼时” 度过:“让时间在工作、生活、娱乐、休息中消失”或指“生活了一段时间”),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他没有听清我的话,__了我的意思。
(2)国际互连网的建立,__了各国文化,传递了最新信息 (3)诸葛亮舌战群儒,引古论今,__ A. 曲解 沟通 滔滔不绝 B.误解 勾通 侃侃而谈 C.误解 沟通 侃侃而谈 D.曲解 勾通 滔滔不绝,(C、由于没有听清话,不会造成“曲解”,只会造成“误解” “沟通”和“勾通”,同音词,但意义不同前者,使各方通连;后者,暗中串连),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 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 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 为后人效仿的榜样警戒劝勉意 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 别的什么相近呢?,译文,第二段的译文,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作为人的子孙,一 味地想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根据事 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务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 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 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不真实了 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的人,常常会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 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 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 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 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 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 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 故。
第二段的译文,第三段的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 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 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 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大 概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他对于恶 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 ,对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 清楚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 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 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 相差悬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 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 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如同用一个人, 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辩别 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第三段的译文,第三段的译文,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 而且正确了倘若所写的人文辞不 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传 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 胜人了所以说:不是有很高的道 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 担负这一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第四段译文:,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 的人,虽然有时在当代并存,也许几十 年或一二百年才能出现这种人传世是 这样的困难,碰到他又是这样的困难 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来就是所谓几百 年才能出现的。
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众 ,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写出公正和正确 的神道碑铭,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 传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了 而世上的读书人,每每看到传记中所记 古人的事迹,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 就往往极为伤心,在不知不觉中流下了 眼泪,何况读的人是他的子孙呢?更何 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 行,而考虑用什么办法使他的事迹流传 ,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 碑铭,可以泽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报 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第四段译文:,可是我又想到,像我这样的浅薄迟钝,而 先生加以奖励提携;先祖父的艰难颠沛, 境遇不好,一直到死,而先生加以表彰显 扬这就使世上魁伟杰出的罕见人士,有 谁不愿进拜于先生的门下呢?那些隐世之 士,有谁不希望世道的转变呢?善行, 有谁不愿意去做?干坏事,有谁不羞愧而 畏惧呢?,第五段译文,第五段译文,作为人的父亲,祖父的,有谁不想教导 他的子孙呢?作为人的子孙的,有谁不 想让自己 父亲,祖父得到尊宠荣耀?这 几种美行,全都归功于先生既拜受承 蒙赏给神道碑铭,且冒昧进言说了要请 你撰写的原因来信中告谕我家世族不 确切之处,我怎敢不领受教诲而加以 详细考证呢。
承蒙作铭,甚感羞愧,不再赘言了曾巩再拜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包括作家的姓名或篇名)任选两小题)( 5 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苏轼《 》) (2)别有幽愁暗恨生,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 》)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观书有感》),(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2)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白居易《琵琶行》)(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评分标准:默写4分,每空1分学生答案凡有错字、别字、漏字、颠倒字等和课文原文不一致的现象,此空无分作家或作品1分,每空0.5分关于墓志铭,我国古时候,人死了之后,为防备死者的墓穴遭遇变迁,后人不知为谁氏之墓,故书死者姓名、爵位及生平事迹刻于石上,平放于棺椁之前一起埋于圹穴之中,使日后发现者有所稽考这种特殊形式的文体称之谓墓志铭 墓志铭起始于魏晋后来刻于方形石上,合之以盖,北魏以来,方形墓志已成为定制不过这种下底上盖的墓志绝大多数是统治阶级士大夫专用,一般平民百姓是不用的 墓志铭包括志和铭两个部分。
志文为传,多以散文形式记述死者生平铭语似诗,主要是些对死者的颂扬和悼念之辞,通常是以四字一句的韵文组成,也有五言、七言不等 从发现的墓志铭来看,多系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书然后由名匠刻于石上这种墓志铭拓本流传下来,也成了后人练习书法临摹的范本第一段的重点字词有:,1、则必铭而见之,同“现”,显现,表彰2、或纳于庙,或存于墓有的,不定指示代词,3、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 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建功立业 记载 同“才”,2、生者得致其严,,尊敬,重点句式:,1、夫铭志之著于世,2、此其所以与史异也,3、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 ?,翻译重点句子,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 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状语后置句,判断句,反问句,基本解读第一段:(起承部分) 第一段,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第二段 重点字词的解释,1、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2、故虽恶人,皆务勒铭,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4、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1、根据、2、刻、3不能、写、 4、公正与正确,翻译重点句子,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 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这一段谈今铭”二弊“,首先是不实, 其次是”传者盖少”。
第三段的重点字词,1、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2、有意奸而外淑,3、有名侈于实,4、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通“蓄”积蓄,富于 写文章(名作动),善良,过分,超出,加倍,第三段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 今弊的根本条件作者提出:“立 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作者在本段总的提出这个论点,然 后再分说,“畜道德”和“能文章”最 后总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 为也,岂非然哉!,二三段为“转”,第四段重点字词解释,1、虽或并世而有,2、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3、先祖之言行卓卓zhuó,4、而世之学者,,5、其追睎(xì)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1、有时 2、本来 3、卓越 4、求学的人 5、追慕、仰慕,其 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 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 其三世;其感与报,宜 若何而图之?,我 追慕先祖父的德行,而考虑用什么 办法使他的事迹流传,就可以知道先生 推恩一次赐给我碑铭,可以泽及 我的 三代,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 怎样 回报呢?,第五段重点字词的解释,1、而先生进之 2、先祖之屯(zhūn)蹶否塞以死 3、则世。
